• 36阅读
  • 0回复

圣地守卫者——记武警韶山警卫中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4版(要闻)
专栏:

圣地守卫者
——记武警韶山警卫中队
新华社记者黄秋生新华社通讯员吴杰徐清平
  韶山,这颗湘中明珠,因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名扬四海。
  武警韶山警卫中队的官兵们,日夜守卫着这片土地,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用青春和忠诚铸成了一道特殊的“橄榄绿”风景。
  中队在这里执勤30年,为数以万计前来参观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担负警卫任务,确保了绝对安全;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6000多万人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警卫毛主席故居等重要目标,做到了万无一失。中队连年被评为先进中队,8次光荣立功,最近又被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韶山模范警卫中队”荣誉称号。中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神圣使命重如山
  韶山风景区地跨韶山市域5乡3镇,中队有5个执勤点分布在方圆10公里的山林中,远离营区。执勤点上的战士除担负繁重的勤务外,还要轮流下山背米、菜和生活用煤,自己做饭。据估算,每个战士每年都要跑一个“二万五千里”,个个练就了一副“铁脚板”。他们自豪地说:毛主席故居是亿万人民敬仰的地方,能在这里站岗放哨,是我们一生的殊荣。
  龙头山四号水库两个执勤点负责韶山2000多亩山林的防护任务。哨所设在海拔500多米高的韶峰半山腰,战士们每天要在林区巡逻3次以上,平均每人一天要走近20公里的崎岖山路。1999年3月的一天下午,哨所的战士们都出去巡逻了,留守的新战士李华发现山坡下冒出一股青烟,便冲下坡去。他脱下衣服用力扑打,可火借风势,越燃越旺。这时,要向中队求援已来不及,等待巡逻的战友回来也要一个小时以上。李华用衣服包住头,向火苗滚去,大火扑灭了,而他自己的身上多处被大火烧伤,眉毛、头发全烧光了。
  热情服务传五洲
  韶山是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战士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了向外国朋友作好讲解,战士们认真学习外语。战士吴春华找来毛主席故居的资料,借助工具书翻译成英文,反复朗读,并请人纠正发音。外宾来毛主席故居参观,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武警战士用熟练的英语在为他们讲解。
  2000年10月13日晚8时,毛主席故居接待完最后一批游客。这时,一行外国朋友赶来驻地。导游小姐对值班战士说:“这些外国朋友是专门来参观毛主席故居的,今晚必须赶回长沙,能否破例接待?”战士们热情地把他们带到毛主席故居,耐心地讲解。参观完毕,已是晚上9时多了,外国朋友纷纷与战士们握手致谢。德国朋友马克先生激动地在中队的留言簿上写下了:感谢多位战士为我们提供方便,你们是文明、友好的朋友。
  文明新风播万家
  韶山中队官兵积极参加驻地建设,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传播文明新风和建设新韶山的“排头兵”。
  中队司务长郭振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信封上标有“√”或是“×”符号的奇特来信。原来,10多年前,刚入伍的郭振兴和战友们在山林里训练,看见一位老大爷背着柴在山路上艰难地走着,就和战友们跑上去帮老大爷背柴。老人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经常生病。第二天,郭振兴给老人买来了棉被、床单,自愿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义务。后来,郭振兴调到了中队部,离老人家远了。老人不识字,为了保持联系,郭振兴买来了一大沓信封,贴好邮票,写上了自己的地址和姓名。他嘱咐大爷如果生病或遇到了其他困难,就在信封上打个“×”。如果月底生活身体都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报个平安。
  毛主席故居门前有一个便民茶桶,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喝过桶里的茶水,可很少有人知道泡水的茶叶是来自千里之外的陕西。1994年7月,陕西籍战士曹伟看到游客口渴时找不到水喝,就向中队建议在故居前设立了便民茶桶,并让家人定期寄来家乡的陕青茶。1996年,曹伟退伍回乡,但寄茶叶从来没有间断过。据统计,中队进驻韶山以来,先后抢救生病游客613人次,救助遇险群众49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