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探索经援新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7版(国际)
专栏:关注非洲

探索经援新路子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位于赞比亚中部城市卡布韦的赞中合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是按照中国政府经援改革方针,由我国青岛市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于1996年底成立的合资公司。它的前身则是根据中赞两国政府1967年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并在中国技术专家指导下于1983年建成投产的对外经援项目。该项目对促进两国友好关系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1994年在中方技术专家撤出后,企业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最终关闭停产。
  1995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访问赞比亚时提出了在经援项目基础上组建合资企业的建议,得到赞比亚领导人的赞同。于是,根据两国政府的协议,中国政府将原提供的1117万英镑和2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转为对穆纺公司的投资,中方控股66%,赞方控股34%。另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再提供2亿人民币贷款用于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启动。结果,资产重组给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自1997年5月新组建的公司开工以来,经过恢复启动生产、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和发展提高3个阶段,在短短4年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年产量和年销售收入平均提高了45%和60%,年经营利润也平均提高了70%以上,受到了两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赞比亚政府多次表示,穆纺公司是赞目前最成功的合资企业。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公司对生存环境、市场定位和国别差异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又提出了“填平补齐,两头延伸”这一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想。所谓“填平补齐”,是他们更新了企业的细纱纺锭、布机及其配套设备,新增了两台圆网印花机和电脑印花分色设计系统。所谓“两头延伸”,一是向资源市场延伸,利用当地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发动群众种植棉花4000公顷,建立自己的种棉基地,同时开设了轧花厂和棉籽油加工厂;二是向销售市场延伸,设立服装加工厂、设计和制造服装,在赞境内建立了17家连锁商店、扩大市场覆盖率,向周边国家和欧美国家发展、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这一经营战略的实施,使公司形成了原棉、纺纱、坯布、印染和服装五大门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境内销售网和出口外销的销售能力,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规模,国内与国际市场连接的营销体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穆纺公司总经理阎勇表示,该公司的实践说明,我国政府关于经援改革的方针是正确的,合资企业作为国家经援项目的性质没有改变,但其运行方式有了新特点,即政府贷款变企业投资,投资主体更加明确,产权关系更加明晰;充分体现了责权利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责任落到了实处;投资与经营管理结合,扩大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该公司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为赞比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作为赞比亚最大的国有控股企业,穆纺公司为当地提供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使约2000个家庭、上万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公司还向政府上缴了各种税费达350万美元,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公司产品还满足了赞比亚人民的生活需要,拉动了当地棉花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活力。
  就我国而言,穆纺公司首先改变了老经援项目国家出资金、企业出技术、投资本息无归的局面。现在,公司已按期归还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新增贷款的利息。其次,它也拉动了我国机电和化工等产品的出口,为国内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因此,穆纺公司的经援模式改革后取得的成功经验,给国内其他经援项目提供了诸多启示。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