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创新的分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创新的分量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别出心裁,一时间大家议论风生,传阅佳作,爱不释手。试题是根据“诚信”被抛弃的一则寓言,让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文体不限。
  可以说,今年考生在文体的选择范围上堪称历年之最。答卷中不仅有一定比例的寓言、杂文,还有诗歌、小品,甚至出现了像就诊报告这样的表达形式。恢复高考以来第一篇古白话文体的作文《赤兔之死》,是一则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的故事新编,凸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抒发了人生当择善而从、惟诚信是瞻的志向。古白话写得纯熟老到,通篇文采飞扬。而《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用语双关,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形式上更具创新色彩。
  给这两篇优秀作文评满分,我想其意重在鼓励创新。本版撷取这两篇文章,也并非想作为范文推广,而在于展示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今年高考、进而在素质教育中的分量。
  考生想象翅膀的舒展,评卷最大限度的包容,才能使那些会读书、勤思考、悟性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回溯20多年前,高考的命题式作文限制了考生想象的空间,考生很难写出这种形式的文章,即便偶有尝试,像就诊报告这样的另类表达,恐怕也会被呆板的评分标准打入及格线以下。因此,这种开放式的作文命题,不仅是对传统的八股式命题作文的否定、对考生创新思维的考验,更是对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必然成为指导教学的参考和学生努力的方向。要从根本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指挥棒”功效的高考试题就应把握好正确导向,努力指向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像今年这样的开放式作文考题,无疑是对封闭式的教学思维、对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警示。
  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导向,也必将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最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科。那么其考试内容和方式,同样也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设想,一旦摆脱了束缚,语文的学习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表达、创新的乐趣,语文教学也将变僵化封闭的教学为灵活开放的教学,水到渠成地回归到人性、人情、人文的轨道上来,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才会因与考试方向一致而顺理成章地开展下去。
  改革课程教材体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高考是突破口。从大家记忆犹新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今年的“诚信”命题,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不正折射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历程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