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边关颂》风格一新 以真为贵以朴为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边关颂》风格一新
 以真为贵以朴为美
西南
  由中央各大新闻单位参与的“世纪初年走边关”新闻采访活动,分为南北两路采访分队,上高原、下海岛、穿丛林、踏戈壁,从东海之滨晨曦微启时分迎接新世纪日出的第一缕霞光,到西域边陲夜幕落下的瞬间送走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几乎走遍了八万多里边海防线上的每一个连队和哨所,历时半年多,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谱写了我国新闻史册上新的篇章。正是这个大的背景,赋予了今年八一晚会《边关颂》在创作演出上独特的纪实风格,让那些朴实平易的戍边军人们讲述自己与天涯海角相伴的岁月和对祖国永远不变的忠诚,无需在舞台上有任何的造势,却发掘出了巨大的情感力量。正是新闻的“边关行”与艺术的“边关颂”这两个视点,互为照应,相映生辉,最终聚焦于舞台,才营造出关山万里的典型环境,多层次、多侧面、多色彩地展示戍边军人的生活形态。
  纪实风格的晚会,既要准确地把握具体生活所能提供的创作载体,又要善于运用新的手段来丰富和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尤其像《边关颂》这样一台晚会,所展现的毕竟是多彩的边塞,广袤的土地、绵长的边境线、奇特的地形地貌和沟通异域的山口关隘,这种非同寻常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用传统的音乐舞蹈手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难以充分体现,晚会的纪实风格也会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边关颂》一反常规,在博采众艺之长的同时,重视运用现代灯光、音响的新技术手段和电视镜头语言。一方面调动摄像、照明、美工、场面调度、镜头组接等各种手段,用画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另一方面注意挖掘电视特有的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加大了屏幕的信息量和表现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边关颂》的镜头组接已超过了通常晚会的镜头切换只完成叙事、交待任务的水平,大量地插入了“世纪初年走边关”的纪实画面,表现出摄像记者在第一线捕捉镜头、运动拍摄的精湛技艺,使画面形象与舞台形象叠色叠影,观众则从美的感受向着情感与思想的境界升华。
  悠远漫长的边关飘浮着五彩云霞,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犹如绚丽的花朵装点着万里关山。《边关颂》的编导者们既注意到了这个边地生活的重要特征,又不满足于描述山川河流、风物习俗的表面色调,而是更着意去揭示边塞壮美的内涵。这是纪实风格的晚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浮光掠影,只能堆砌现象,缺乏深层意蕴,真正的纪实,则需要在艺术审美观照下对生活原始形态的深入开掘,具体到对戍边生活的展示,这就不能只是轻歌曼舞流光溢彩,而只有找到“寂寞是美,孤独是美,悲怆是美”的感觉,才能使艺术的灵魂逾越高峻的峰岭。诗朗诵《骡马队长》和短剧《诺言》,就是用极为简练的叙事手法,从两个角度表现了边防军人沉甸甸的情感。前者终年与骡马为伴,挽缰牵马走过了六万里漫漫长路;后者与两位女性坦诚的对话,细腻的情感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边防军人形象;还有以韩素云为代表的一大批军嫂,犹如蓝色夜空的无名星座,陪伴着边关寂寞的长夜。这些动情点,是整台晚会主题深化的逻辑的产物,是节目总的情绪起伏、发展的外部曲线的体现。这对于演出始终保持使人激奋而又自然流畅的基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看到“骡马队长”尹祥美从遥远的藏北高原走上中国剧院的大舞台时,眼眶不禁湿润了;而来自阿里军分区斯潘古尔边防连的李连长,从离异的妻子手中拿过盛满红豆的玻璃瓶时,观众的心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这种艺术的震撼力,没有用强烈的色彩来作渲染,也没有用过分张扬的语言来作表白,而源于边防军人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语言,来传达深藏在他们心底的真诚的声音。当编导把这种含蓄的感情韵致注入到晚会的表演艺术之中,自然就在舞台上放射出光彩和芳香。
  当我们走进剧场,没有了以往搭设在观众席里的“景观”;当帷幕缓缓开启,也看不到以往建筑在舞台上的“空中楼阁”;当起伏旋转的舞台自由升降推拉时,以往声势浩大的“人海战术”也被短小精干的节目所替代了。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演出规模、舞美设计和制作以及投入的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艺术的风范和品格。《边关颂》以真为贵,以朴为美,坚持“妙造自然”与“自然高妙”的辩证统一,做到在“浑朴中出苕秀”,在眼下文艺舞台奢华浮靡之风有所滋生蔓延之时这更显得难能可贵。因此,《边关颂》追求真纯、质朴、清新的风格,不能只看作是对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标志着军旅表演艺术向着新的高度进行的又一次成功的登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