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土地入股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11-07
第2版()
专栏:

土地入股中的几个问题
沙河自从东沟村实行了土地入股的办法后,紧接着二区康川、八十县、贾沟等十个村及一区渡口、杜@、西南沟等村也都讨论起来,老群众对这一办法已经认识它的好处,能够解决很多劳力入股不能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问题,为了交流这一方面的经验,现特就东沟和康川两村材料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便作为参考研究:
(一)怎样发展到土地入股上的:二区东沟村,向来是全县的先进村庄,互助基础也最好。今年秋收前在区上召开村干部会上,别村都说要实行劳力入股办法,东沟村干部就提出要继续前进一步,于是提出了土地入股的办法,回村后开始和群众商量时,都误认为是政府叫吃大锅饭。区领导上发现这一问题后,袁分书等就亲自到该村掌握,先和干部讨论吃大锅有啥好处,当面说是省米省柴又省工,但在背后访问中,老实农民任山说:“要真正吃起大锅饭来,谁还好好干哩。”海成翻身较彻底他说:“我才有了房子地和牲口,自己想去地就去,有时不想去了就歇歇,如果土地入了股,咱就不能这样自在了”(当然这是个别人的思想)。领导上就让群众讨论怎样能提高产量又省工,引导到土地入股上,并说这亦是自由自愿,谁愿意入股就干,不愿意也不强迫,群众了解到吃大锅饭不是上级命令,就开始打破了吃大锅饭的思想,大家的本质思想还是发家致富,领导就抓住贫雇农为骨干,讨论了土地入股的具体办法(见本报十月七日二版)。在评议产量中,用工、肥料等问题,一面各自照顾自己都利益,越讨论越明确,对于吃大锅饭的思想就克服的越彻底,所以评议产量中也就越来越细致,问题就越复杂,解决时就更民主化了。
(二)评议产量的几个问题:评议产量最为复杂,既不能选择标准地,更不能划经济区,必须是一块一块的细密的评,丝毫不能马虎,一次二次不成再评三次四次,遇有问题必须是民主的讨论、争辩,大家解决。东沟、康川在评议产量中有以下几个问题:一、防止尖头从中沾光,老实群众吃亏。如东沟村评议老实群众清林西沟地时,他说能打两石,大家说太多,评成了一石八斗,老中农解元头尖,他的地本来也只能打两石,他说能打两石五斗,结果评成了两石三斗。事后老实群众算清了帐,一样的地差了五斗粮,觉着吃了亏,但开始自己不敢吭,因为是大家评议决定的。后来老实群众都吃了亏,就提出意见来,重新评议。康川村评议老中农王生玉的地时,他说产量多,评议用工时,他又说地不够数。还有的是评到离自己地近的时候就要慢慢往起抬高产量,到自己地上也就降不下来了,这些问题如不注意,老实群众就要吃了亏。二、土地离村远近和产量的关系:远地和近地的土质本来一样,但因近地一般上的粪多,有的养种亦较周到,所以近地比远地就打的粮食较多,再加上农民的传统认识,以为近地就是好,所以往往评议近地产量高,远地产量低。但实行土地入股以后,上肥的多少就不能和从前一样的悬殊了(因为养种地比前更加统一和集体化了),如果仍按旧眼光看这问题,远地就要吃亏。三、上肥和产量的关系:根据康川、东沟两村群众讨论的结果,上肥多的地已经养种过来,当然比上肥少的地多打粮食(同样质量的土地),但是上肥少的地也多上些肥,马上就能多打。从前已经养过来的地,因为产量已经提高相当程度,再多上肥亦很难再多打粮食了,因此要往薄地多上肥能多收粮食,对于大家都有利,但评议产量时就得注意这一问题。东沟村的办法是头两年按原地的产量算,薄地上肥多也是两年以后才能养过来多打粮食,所以在两年以后再往起提。康川村就是按原来的土质评议。东沟村各互助组内的羊只很多,他们决定是近地从家往地运肥,远地都用羊卧,既省工又能多打粮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产量的高低还不能在当年评议准确,以后发现有不合适时,还需再讨论再评议。
(三)土地用工和工资问题:因为在劳力入股期间,土地用工已经作过评议,问题较少,但是土地入股后,更带有长期性(劳力入股时按季、这是按全年),所以必须更加合理和细致,如康川村群众对好地和歹地的用工多少提出了意见:好地种两季,用工都是占的忙时候,歹地种一季,春天早早种上,早早锄了苗,秋天收的晚。如果一样定工又是一样的工资(每工平均五升谷),歹地就吃了亏,大家讨论结果,歹地的工根据省工费工按七折或八折算(比如用十个工就按七个或八个计算),这样对工资问题亦得到了解决。因为一般是忙工的工资高,闲工的工资低,如果按照忙闲工分别计降工资,好地就不愿意了,他们说:“忙工你们给我了,我全出大工资,我还你们工都算小工资但分粮食又和我一样分,不如我多做两天也能办。”但如果都按一律,歹地就吃了亏,所以歹地用工按七折或八折,双方都同意。另外康川还定有杂工票,就是除了土地里边用的工外,在家做些零星活就给杂工票,每工规定三斤米(亦是三升谷子),没劳力户可以多做杂活,但这些办法都是用死分活用的办法,每天评议每个人的劳力分。
(四)集肥问题:东沟村是按照肥料的好歹作价,由组内统一购买,由总产量数内往外除肥价。康川村是按每个牲口的肥,一年能上六亩地可以多打两石粮食计算,把每个牲口肥作为两石粮食,每个人的粪能上亩半地,可以多打四斗,男人有时不在家,规定男人的粪作为三斗粮,女人的作为四斗,六岁至十五岁的算半个人,六岁以下的不算数。碾房用的多的亦顶一个牲口,分粮食时,肥就按分分配。其他草灰及另外积的肥料,按照好歹作价购买,出圈掏茅子都碰在一起,如果谁家的肥特别少了,就要扣除产量,这样更能提高肥料的增多。
土地入股后,虽然解决了好多单纯劳力入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生活前后按排的矛盾与好做杂做的麻烦;又能将分散的土地集中使用。劳力更能科学的分工使用,土地又可以根据质量的适宜统一的灵活的种不同的庄稼。它从耕种到收割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合作和集体化了,更加强了生产的计划性与科学化,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未得到解决,那就是遇上天旱或灾荒年头,实产量打的太少,除了支付肥价和工资外,土地就没有了收入,甚至还不够,但是要少给工资或都按成少分,则劳力就要吃亏。渡口村讨论的办法是,按土地产量、劳力、和肥料都以粮食为标准,每石粮食为一分,统一混合起来,按比例分粮食。比如产量一石算一分,每个工是五升谷子的工资,廿个工就该得一石也顶一分(按每人实出的工算)。五十驮肥上二亩地可以多打一石粮,五十驮就作一分。这样把每户产量与劳力肥料的分数总合按比例伙分粮食,这一个办法虽比东沟和康川的更加简单了一些,亦更能提高参加劳力和积肥的积极性,但是亦不能解决灾荒歉收的问题。另外就是同等数量的地用工数不同,则用工少的地就要吃亏,所以这个问题还得值得继续研究解决的。
根据各村已经实行(东沟、康川、八十县等村从今年种麦子起已正式实行了)和正在讨论实行的(如渡口等村正在讨论还未正式实行),过程中告诉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领导上必须掌握群众的多打粮食又省工的要求,从这里引导群众走向土地入股是容易接受的。但如只笼统的提出土地入股来,就会产生打伙思想。因为群众的财富、土地、牲口等都还是私有的,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第二是必须彻底的发扬民主自愿,任何不民主或强制搞成的。都会助长群众的打伙思想,一切简单作风或不细密研究讨论都不容易搞好,因为每个群众都代表他个人的利益,只要大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讨论起来,就越来越明确,办法越合理,思想问题就解决的越彻底。所以一定要实行民主,让群众没有任何顾虑的进行反复的讨论,才能更合理。第三是贫雇骨干问题,他们不但切实的干,而且对于问题认识的最清楚,用互相比较的办法计算吃亏和沾光,他们处理问题是公正的。因此他们的行动就能带领其他群众。这几个问题都必须掌握好,缺少一个都会影响这一工作的进行。
另外一个问题是给剩余劳力找出路。很显然的实行了土地入股以后,剩余劳力大大的增加了。根据东沟村一二两组的评议结果,共计四十六户,一百五十四口人,全半劳力共折整劳力四十五个半,牲口二十九头,土地五百五十亩三分,全年共用工数是六千一百七十四个零两晌(连牲口带人工都计算在内),共计产量是八百四十九石九斗七升,按劳力和总用工数计算下来,土地用工,共算是有一百三十五天做下来了。康川第五组男整劳力十四个,地一百二十九亩四分,用工一千零八个,计算下来只有七十二天就作完了,(牲口还未算在内),其他大部时间,除了杂活以外,必须给剩余劳力找出路,大搞副业及手工业。
(沙河联合办公室集体研究,林、季洪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