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忠实地再现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11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忠实地再现历史
萧平
  《于谦传》(泰山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忠实地再现历史的小说。作者位同亮对这段明史下了一番功夫,对历史采取严肃态度,既不随意虚构事件,也不着力美化或丑化人物。在“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泛滥的今天,给人带来一种历史正剧的严肃感。
  小说着力写了于谦这个光辉的民族英雄人物。
  “土木之变”,六师尽丧,皇帝被俘。也先率大军直逼京城。当时,朝野震恐,人心浮动,多数大臣力主南迁,其余的则惶惧无主,大明王朝眼看要重蹈南宋的覆辙。就在这严重的历史关头,于谦挺身而出,驳斥南迁之议,力主保卫京都。他的严正态度和对敌我力量的分析,说服了动摇者,震慑了奸佞之徒,稳定了大局,坚定了上下抗敌的决心,他也负起了领导抗敌的重任。
  应该看到,于谦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当时全国可机动的精锐之师全被英宗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而可调之兵又极少。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国宝落入敌手,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于谦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很有见解的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事事掣肘,为了取得抗敌的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是清楚的。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于谦是个文官,但在保卫京师之战中,他亲临战场,指挥若定,显示了一个统帅的风范和气概,使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加光辉四射。
  作者也写出了于谦这个悲剧人物的历史必然性。要坚持抗敌,就要斥责主张逃跑南迁保持禄位身家性命的一群自私之徒,这就树立了敌对面;要保卫京城,击退强敌,必须拥立新君,这就卷入了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而腐朽的皇室又产生不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自己拥立的景帝也是个昏庸之辈。这一切,就决定了于谦的悲剧下场。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王朝内部复杂的矛盾。徐有贞这个反面奸臣人物写得很好,他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伎俩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得更为深刻的是以石亨为代表的边将,他们在外敌入侵时曾忠心保国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在击退外敌后,却贪污腐化,于谦整治腐败便触怒了他们,于是同徐有贞等勾结在一起发动政变谋害了于谦。这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还有对景帝昏庸自私的描写,处置太子事失当,对英宗,先是缺少应有的礼遇,后又疏于防范,终于导致政变。
  小说的语言是相当好的。历史小说的语言很难掌握,采用文言,读者阅读有障碍,而且也不符合历史真实,因为书面语和口头语很早就分途了,到明朝两者分离得更远。采用白话又使人感到缺乏历史感。语言——主要是词汇,变化是很快的,特别是在现代,有大量新词进入语言。采用白话,很难躲避现代词汇,而让古人用现代词汇说话就显得别扭,甚至不伦不类。作者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就避免了上述的完全采用文言或完全采用白话的毛病。熟练运用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下相当的功夫。作者一直做行政工作,业余从事创作,文白相间的语言运用得如此熟练,是难能可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