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趣谈妻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16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趣谈妻子
李振国
  别看妻子文化不高,没有学富五车,只读了初中,可她满腹经纶;别看她没有念过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可她讲起人生处世、生活哲理、风土人情来,句句在理,丝丝入扣。连我这个文化人也常常不自觉地读着她这本厚厚的书。
  就拿生活上的事儿来说吧,家属院里有个小伙子,结婚前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衣冠楚楚。可是结婚后,常常衣帽不整,邋邋遢遢。我和妻子私下议论,妻子脱口而出:“男人出来扭一扭,带着女人一双手。”前两天,一个远房叔叔来家看望,我说他虽没读过书,可什么农机具都会修,一辈子吃不清,花不清。妻子笑笑说:“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远房叔叔又说起他的一个老乡,其母得了半身不遂,两个儿媳谁也不愿照料老人。大儿媳为减轻负担寻找平衡,硬把老人送给上班的二儿媳照看,二儿媳立即把婆婆送进医院,结果老人没几个月就含泪病殁。妻子听后喟然长叹:“好儿好孙子,不如自己好身子!”妻子为了让我有副好身板儿,她伴着我一起晨练,一起遛弯儿。她还编了一首《多少歌》让我斧正,那歌写道:“多嚼少吞,多步少车,多淡少咸,多素少荤,多笑少怒,多瘦少胖,多练少药,多慢少快,多乐少愁,多勤少懒,多平少激,多饥少饱。”看后令人回肠荡气,赞叹不已。
  妻子对农家事很熟悉。一个秋天,我们晨练归来,一位晨练者和妻子说他去年八月十五没有看见月亮,妻子边走边笑着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好年景呀!”又看到早市摊上摆着红艳艳的柿子,他问:“柿子啥时下来?”妻子随口说:“七打核桃八打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妻子嫉恶如仇。我原在军工三线工作时,厂子旁边的午门村不大,出了一个大人物,在本县当了法院院长,随后不长时间,他的两个弟弟、妹妹、儿子、侄女都由农民挤进了县法院、县公安局、县税务局、县银行工作。妻子听后愤愤不平道:“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妻子回家探母时,带着四五岁的小侄子赶集,回家后发现小侄子从商摊上拿了个小玩具,妻子很生气,对弟媳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并领着他把玩具送给摊主。
  妻子———这本书是在实践中写下的。儿时的妻子,跟着农村的姥姥长大,从小聪明伶俐。后来被父母接到城市住。随着岳父调动,从冀中平原到冀北山区,又到塞上高原。当她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时,为响应党的城市人口压缩政策,18岁那年读完初中,随母回到乡下。在生产队劳动的几年,下地、喂猪、编席子、纺花织布,样样农活都干得好。我们结婚后,在军工三线工厂一呆就是十五年,妻子上班、带孩子,又操持家务。
  妻子心中有个文化的图腾。她常常惋惜她那不读书光劳动的中学时代,上面说这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她在古朴、辽阔的塞上高原常跟着教师和同学们到火车站装、卸货物,集体到农村生产队深翻土地、担粪、挑苦菜,到阳高县册田水库挖土方,上山采集代食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仍努力学习,常常偷闲看书,在班里考试老是第一名,同学们喊她“头名状元”。妻子退休后,学习的时间更充足了,加上有一对不花的眼睛,不带眼镜能看报纸新闻,看散文名著。电视里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成了妻子的定时嗜好。她常抱怨现时的书籍身价越来越高,平民百姓哪能买得起书!她向我叨咕:“看书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看书!”
  妻子心灵的天空,永远风吹草动。我家住的大杂院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每天发生着许多新鲜事。每当妻子在院里马路上行走时,时有熟人相遇,她们在马路一隅,唠嗑个把小时是常事,不管寒冬腊月或是酷暑夏天都是这样。诸多的闲谈话题,她能悟出灿若繁星的妙语。如果是一个文人,准能写出许多文章。每当晚饭后我和妻子散步时,边遛边谈,有眷恋,有怀念,有追思。我的眼前好似展现出一道风景,越走越风光旖旎,兴趣盎然。
  多年来,我从妻子身上读出了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读出了妻子和我含辛茹苦、风雨同舟的日日夜夜,读出了生活沉积在她心底的文化品味,读出了妻子那心直口快、褒善贬恶的真情流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