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街边零售:遭遇信用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17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市场监督

街边零售:遭遇信用危机
新华社记者张国圣
  消费者对失信商家的报复,往往短期内很难察觉。但在一个消费者选择余地大的市场中,这种报复对商家往往是致命的。
  曾经为活跃市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街边零售”,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危机之中:由于害怕上当受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蔬菜、大米和其他日用小商品。而经营此类商品,曾经是街边零售业的传统优势领域。
  湖北的曾先生3年前来重庆大学任教。来重庆后,他在街边零售店买过两次东西,一次是单独买衣服,一次是与一起到重庆的同学买皮箱,结果都是高价买了假货。油光锃亮的“真皮”箱只用了一次就裂开了,一看,全是塑料的。现在,哪怕是买一条毛巾,他也不惜坐几站车去大型超市。“其实几块钱的毛巾,就是买了假货损失也不大,但我就是反感他们骗人,不愿再跟他们打交道。”他说。
  在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的家乐福大型超市,几乎每天都是从早到晚人流不断。每天下班前后和节假日,蔬菜、水果柜台前还得排队。有些家庭主妇几经周折,排队过秤、排队结账,其实只是为一小捆空心菜或者半个西瓜。一项调查显示,不少顾客选择大型超市,是为了躲开假劣产品。
  当地的社会学者还找到了另外的原因。他们分析说,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顾客总是有一种“要吃亏”的心理。因为店主知道商品的真伪和底价,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而顾客为免上当,不得不学会识别各种各样的商品,还往往要“货比三家”,弄得身心疲惫。这样一来,“街边零售”也就失去了方便、快捷的竞争优势。重庆一些大型商场曾经试图通过允许砍价吸引顾客,不久就发现这样做适得其反。
  在观音桥开了10多年服装店的一位店主透露,由于业务逐渐减少,他和附近的经营户都只能寄希望于从每一笔业务中赚更多的钱,要不就“做不起了”。这样的如意算盘看似聪明,却使街边零售业主和顾客间的信任关系雪上加霜。几年前,许多零售店在竞争中争先恐后使出“挥泪大甩卖”、“跳楼价”的招数,被顾客慢慢识破后,又请人假装顾客造成抢购假象。其后果,是进一步失去顾客的信任。去年下半年开始,每天都有两男三女在观音桥以做“托”的方式卖“皮具”。但今年以来,记者再没有看到过一个顾客在这个摊点前停留。不久前,这伙人终于撑不下去,消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