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关于“少年作家”的几点议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18
第6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观察

关于“少年作家”的几点议论
苏叔阳
  自从一位少年写了一本长篇小说,并且退了学说要按自己的意思去自学,将来或者就以写小说为终身职业之后,舆论就沸沸扬扬起来。而且还发现,在此前后竟然有一批写书的少年和少年写的书。已经出版的,重又“再发现”,尚未出版的,赶紧追进这少年书浪之中。好像中国自古少年无作家,而今少年作家遍天下。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自古少年作家代代有,而今少年作家并不多。
  我说自古少年作家代代有,是说年纪轻轻就写出好文学作品或者少年时即有文艺作品问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是什么破天荒的大事,不是什么值得树碑立传的事。古代的诗人词家文章圣手,鲜有壮老才提笔为文的,大都是小伙子大姑娘时便显现文才的。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十六岁时的大作,而且是应试文章,所以题目前面要加“赋得”二字,这是当时应试的制式。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子(据说他还有西域血统),便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句,一直流传到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恐怕要与汉语华文共久长。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勃,还有曹植等等一长串“文坛巨星”,都是少小便见文才的。这传统一直传到今日,现在一大批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昔日的“神童”真不在少数。老而弥坚的黄宗江八九岁时便在《青岛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他的剧作。而主持这家副刊的萧军当时也是个小伙子,却已经写出了让鲁迅先生称赞不已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刚刚作古不久的刘绍棠,中学时写的小说就被选进中学的语文教科书,说他是“神童”大约不委屈他。
  文艺这行当,需要激情、敏锐和勃发的想象力,这几样少年人都不缺,而且满胸膛满口袋,只要有适当的表达能力,弄出个作品来,不算什么稀奇事,更不是什么亘古未有之事,千万别哄抬物价。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少年时的作品即让后人天天仰视者,实在不多。
  少年“作家”作品的一哄而起,凸显出今日的世风,无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得与失。
  先说少年“作家”自己。自己应当明白,写出点作品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只不过表现了自己某方面的才情。不能自满、自足,更不能傲视群作家,自以为自吾以外无可对读者。作家须有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诗人的品格,不是会用通与不通的文字编出个故事就算完事的。就说你赖以表述自己思想的文字吧,它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人类借以与世界万物对话的工具。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只有产生了文字,人类才能将流变的思想信息凝固起来,也才能给万物命名,将自己的感受流布四方与后世。人类的语言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因此,文字是所有使用它的人应当永恒崇敬的人类的创造物。那种根本不尊重文字不尊重自己母语的写家,无论怎样哗众取宠不过弄一顶小丑的帽子戴一戴,怎么能期望他们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民族对待自己的父母之邦对待自己呢?少年“作家”是否都弄懂了手中文字的品格是否都那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才情,颇可以扪心自问。倘使岁月如流,几十年过去,自己不过混了个只会编故事换钱的写家儿,岂不同少年壮志大相径庭?再换别的职业却身无所长,这样的悲剧,过去有不少“神童”曾经搬演过。
  作家为民族为时代为历史为真理代言,这是职业所赋,即令你并不自觉,只要你一秉真实就逃不脱这职业的最高要求。许多作家写作的原意并不一定是匡扶社稷、鞭挞不平,然而残酷的真实和述说真实的责任心让他们的笔不由自主地违背了他们的初衷。去看看狄更斯的《双城记》吧,小说开头的文字还表现出一种戏谑的味道,但越到后来那真实的生活越将小说拉向深沉与惨烈,狄更斯简直无法表述他是应当谴责法国大革命还是应当谴责引起这场革命的法国封建主阶级和贵族。而面对真实需要勇气,需要描述这真实而不至于歪曲它的本领、知识与技巧。这些,少年“作家”们显然还都不具备。我为几位少年“作家”的书写过序,因为我喜爱他们的清纯、乐观、活泼的想象力,然而说到面对真实、解读真实、描述真实,那就无话可说了。
  十几岁的孩子写自己耍拨浪鼓,会令读者轻松一笑,说这孩子真神。到了四五十岁还写这个,就让人尴尬了。是不是,别人再读你,捧你,偷着乐一阵子也就够了,千万别乐起来没完,那就毁了。
  再说出版界。出一批少年的书,用以展示一下今日文坛之盛,之后继有人,可以;用以弄出点儿响动,借此也补充一下羞涩的钱袋,也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过火,不要不负责任也将孩子们捧起来推出去就撒手不管。窃以为这种书最好有人点评、指出优劣,既不要挖苦孩子心高妄想,也不要宠坏了孩子。让他们知道创作的艰辛与愉快并存,而愉快往往混在艰辛与痛苦煎熬之中。扶人之道常存于心,这是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道理,用不着我多嘴。
  再说读者群。有孩子演戏、唱歌、玩杂技像模像样,您看了高兴不?高兴。得,那读少年“作家”之作品,中规中矩,或者虽不中,颇新矣,怎么样,也该高兴。孩子的文学作品犹如儿童画,有幼稚,但也有成人画不出的东西,那多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都变成傻小儿,也别变成机器人。多有点少年“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是好事啊,咱们的孩子这般聪明能干,不是我们民族有希望的象征吗?但是,一、别把他们惯坏了。二、也别把他们损坏了。读他们的作品,请抱着看自己孩子自己学生作品的心态,循循善诱最为恰当。这里的“善诱”是说诱导他们认识真理,不是诱出他们的“隐私”再加以嘲弄。
  最后说到家族师友与社会舆论。孩子出成绩,自然是好事,不要以自己的观念强令孩子服从;也不要“护犊子”:“癞痢头儿子自家好”,谁批评少年“作家”就跟谁干仗。事实上,很多家长把自己未了的心愿,未能实现的抱负、理想,统统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们用自己孱弱的肩膀顶住时代的风浪,用自己稚嫩的双脚踏过布满荆棘的小道。于是,文艺成了飞升的最近的跑道。看一看艺术院校外挨挨挤挤欲闯入殿堂的学子们吧,看看那些挟着琴盒,面色黄绿,眼含悲凄的儿童吧,他们在家长过于殷切的期待中失去了多少本应有的笑声。
  干什么都一样,作家不是唯一神圣的职业,让我们一齐努力,不管是黑头发还是白头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