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为何频闻“反弹”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为何频闻“反弹”声
晓飞
  近来“反弹”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达标刚半年的淮河,污染又“反弹”了:污染水域水体发黑,出现死鱼。并且,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核查后断定:淮河已丧失自净能力。被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现象严重,上半年全国新关闭小煤矿5117处,而同时又关闭的死灰复燃的小煤矿竟多达6345处。最典型的数陕甘宁油区,对“乱开采、乱流通、乱炼油”进行整顿的工作组才离开半月,“三乱”又出现反弹。
  治污治乱关“五小”,国家三令五申,地方紧锣密鼓。为何总有一些地方风头一过,被治理者就“反弹”,就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呢?某新闻单位记者在反弹后的陕甘宁油区采访中碰到的事颇能说明一些问题。定边县一名干部对这位记者说:“上次检查组来,我们很害怕,可他们根本没下来。只让我们赶到100公里外的靖边县城汇报,我们说啥就是啥。下次调查组来,我们就不会像上次那样害怕了。”
  差着100公里听汇报,汇报的人说啥就是啥,这样抓治理抓整顿,能不“反弹”?!
  可见,“反弹”频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没做到位。许多地方抓落实依然停留在层层开会上,照本宣科,用讲话落实讲话,用文件贯彻文件,而不是结合本地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深入实际,一抓到底。这就自然会留有许多死角,难免会出现反弹现象。
  怎样才能工作到位?以关小煤矿为例,就要对所关闭矿井毁其井筒,平其井口,拆光其设备,吊销其全部证件。而此为当务之急也,是治标。放长远一点看,还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善市场监管,能立法的尽量立法,能公开发表的文件尽量少搞内部传达,由目前的普遍拉网式监管,尽快转为对重点对象的监管,变“一刀切”为“切一刀”,使针对性更强。同时,还要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多想办法,帮助农民找到增加收入的门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那些小煤窑多的地方,农民也知道那小煤窑“吃人”,可先得顾吃饭。所以,不解决出路问题,真正关住难。
  说到底,政府要认真转变职能,在大力整顿的同时,认真研究规范的思路和措施,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