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救捞业急需“输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1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今夏,台风频频登陆我国,虽然救捞队伍不畏艰险,在狂风巨浪中奋力施救,使多艘船舶化险为夷,但是,投入不足,让他们经常力不从心——
救捞业急需“输血”
本报记者王政
  8月10日,台风“天兔”登陆海南。三亚港西南30海里范围内,多艘渔船遇险。接到救助指令,交通部救捞局不顾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立即派出两艘专业救助船,会同其他部门的救助力量共7艘船只,赶赴现场实施救助。由于海况恶劣,专业救助船数量有限,虽竭尽全力,成功救助了3艘渔船和一座海上钻井平台,但还是有至少2艘渔船失踪,3艘渔船沉没。
  “看着这么多船只需要救助,而我们却力不从心,这滋味真不好受!”交通部救捞局的同志一脸无奈。50年来,这些海上航行的“救护神”,共救助中外船舶2345艘,打捞沉船(物)1582艘(件),其中外轮78艘,随船获救人员25916人,救生406人。然而,就是这些时刻准备“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英雄们,却面临着投入的严重不足,急需“输血”。
  据介绍,经过50年的发展,救捞系统职工队伍已由最初的120人,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人,拥有各类救助打捞船舶160余艘,还拥有沉船抽油和溢油回收装置、遥控潜水器等一批先进的辅助救捞设备。建立了烟台、上海、广州3个基地,11个救助站点,初步形成了网络。我国救捞队伍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专业救捞力量之一。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救捞队伍的投入严重不足。据介绍,日本每年用于救捞工作的投资高达10亿美元,美国海岸警卫队仅直升机就配备了190多架。而我国的救捞船舶老化严重,至今连一架直升机都没有,这与我国航运大国以及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也不利于沿海救捞工作的正常开展。近两年,国家虽然加大了投入,但是拨付给救捞系统一年的事业费,只够维持一周的正常运行,其他资金只有靠多种经营来弥补。20年间,我国救捞系统已先后开展了拖航运输、水土工程、海洋工程服务等多种业务。但不可否认,多种经营的开展,锻炼了队伍,也势必会对救捞工作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据悉,国外救捞行业一般采取救捞分开,而且在救助上,也实行人命救助与财产救助分开。其中,人命救助多是纯粹的国家行为,一般采取准军事编制,经费完全由国家负责;同时,不排除民间救生协会的参与。而财产救助,则是由专业的救捞公司承担。据悉,我国救捞系统目前也在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的思路参考了国外的成熟经验。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救捞系统担负着我国沿海水域海上人命救生、船舶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海上消防、海上溢油应急清除和其他海上交通运输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安全保障任务。同时,还按照国家赋予的使命代表国家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因此,作为航运的支持保障系统,救捞行业是否发达,不仅关系到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代表着国家形象,甚至关系到投资环境。交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强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救助船舶在“九五”基础上加大更新力度,新增加大连、海口、宁波等救助站点,继续争取国家加大救捞投资力度,力争到2005年,50海里内重要干线航道和重要港口附近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3小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