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科技新闻不是商业广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1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技新闻不是商业广告
方舟子
  广告与新闻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素材都由当事人提供,不做独立的查证,只有一面之词。在读者的眼中,新闻报道比广告更可靠,所以一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极力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我们的一些记者朋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容易就中了人家的圈套。这种情况,即使在科技报道领域,也不鲜见。
  科技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我们不可能要求记者本身对科技前沿问题具有分辨真伪、虚实的能力。但只要具有基本的新闻素质和科学素养,基本上也就可以避免充当别人炒作工具的可能。我对此有几点看法,供记者在做科技报道和读者在阅读科技新闻时参考。
  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怀疑”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越是特别不平常的主张,越需要特别确凿的证据”是科学研究的常规。同样,在报道、阅读科技新闻时,对那些自称重大科学突破的,要多留个心眼,调门越高,越要冷静,不要轻信当事人的说法。
  二、要站在中立的立场。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了解事实,而不是为了宣传某个人、某项成果,因此记者没有责任只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而应该询问与之没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专家,尽量获得、报道不同的看法。重大的科学成果在发布之时,是否可信,如何评价,往往会有争议,向竞争对手或中立者打听,不难听到不同的意见。国内的专家如果由于有种种顾虑而不愿公开评论,还可以向海外同一领域的华人专家询问。在当今信息时代,这只要发一封电子邮件、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
  三、要了解科学界的惯例。一项科学成果要获得承认,首先必须经过几名同行匿名鉴定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如果是国际水平的成果,就必须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也不等于已获得学术界的承认,还可能有争议、被推翻,但这是要获得承认的必要条件,其他的途径,例如开过鉴定会、研讨会、听证会,参加过学术会议,或申请乃至获得了国家专利,都不足为凭。所以,如果有人声称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首先要追问他的论文发表在什么学术刊物上。按国际上的惯例,只有在论文获得发表后,才能向新闻界发布消息。那些绕过正常的学术渠道,在论文发表之前抢先向新闻界透露制造舆论的,往往有问题。此外,对国外科学教育界是如何授予学位、评定职称、任命职务、确立权威等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受骗上当。
  四、要当心商业炒作和骗局。一位研究者夸大乃至捏造成果的动机,除了欺世盗名外,往往带着商业目的。现在最时髦的“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很多就都带着商业水分。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都在兼任核酸营养品工厂的技术顾问,支持“纳米产品”的研究人员本身就在开生产“纳米产品”的公司。只要做一点基本的调查工作,就不难发现其商业利益关系。在做新闻报道时,也应该把这层关系点明,引起读者的警戒。
  五、要尊重科学界的主流。科学界的主流未必就完全正确,有可能在以后被推翻,现在的主流也都是从以前的支流演变过来的。但是,这种革命、演变,全都是在科学界内部自己完成的。科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任何外来的干涉,都只能起到阻碍、破坏作用。新闻界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到科学界“打抱不平”。在接到挑战科学主流的文章时,应劝其投到学术刊物,通过正常学术渠道发表,而不要力图制造新闻舆论。重要的报刊,不妨请一些科学家担任顾问,随时征求其意见。
  媒体是把双刃剑:它是科学普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成为伪科学、反科学的帮闲帮凶。科技记者、科学版编辑乃至一切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想不知不觉地被伪科学、反科学所利用,那么提高新闻、科学素质,则是当务之急。(摘自《环球》2001年第十五期,个别文字有调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