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瑞典 环保融入全社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2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通讯

瑞典 环保融入全社会
本报驻瑞典记者刘仲华
  自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被喻为人类环保史上里程碑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只有一个地球”便成了全世界的一种共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瑞典首相帕尔梅及联邦德国、挪威元首应联合国的要求发表了《共同的安全》,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文件成为后来环保事业的纲领性文件。瑞典以一种先驱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重大行动。
  瑞典地处北欧,素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著称,近4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64%以上覆盖着森林。瑞典又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只有880多万人口,却有一大批如爱立信、丽都、沃尔沃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一直是瑞典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政策倾斜与各方面支持下,瑞典的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瑞典现有500多家环保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污水处理、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垃圾回收与处理等各个方面,环保产业除带来洁净的环境外,还成为瑞典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就像每个发展中国家一样,19世纪时,为实现工业化,瑞典的环境保护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全国乱砍滥伐严重,河道海湾被废水污染,根本没有专门企业从事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1969年,瑞典议会颁布《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对大气、污水和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规定对有害的工业活动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规定相关企业必须使用“现有最好的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期,瑞典政府仅通过国家环保局就给予地方政府及其环保工程补贴了20亿瑞典克朗,占同期政府公共投资的20%以上,许多环保企业也应运而生。
  纵观瑞典环保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轨迹:从最初依赖于其它工业部门,到独立成为专业化部门,再到重新与社会其它产业部门相融合;从开始的认识污染、治理污染,到预防污染、彻底消除污染源,再到一切经济活动都对环境无害。瑞典政府从政策、资金到技术等诸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今年,瑞典政府在一份新的环境报告中称,要“以可持续发展贯穿全社会经济活动”,使“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成为环保的典范”。
  2000年,为推动环保汽车的发展,政府拨款5亿瑞典克朗,支持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从事环保汽车技术的研究。政府启用研发杠杆后,瑞典汽车工业界也准备在今后几年里投资20亿瑞典克朗用于环保汽车技术的研究。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成立于1966年的瑞典环境科学院。该院经费一半来自政府,一半来自企业,企业需要什么,它就研究开发什么。阿尔法拉瓦尔、普拉克、斯维科等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有较快发展,正是因为这些企业有强大的研发部门做后盾,促使企业不断捕捉到新点子,不断推出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同时,企业也在合作中培养了自己的研究队伍。
  据悉,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的索伦蒂纳区政府已同温德博尔内集团合作,着手兴建世界首家环境科学园。该园区将吸引环保技术领域专家与风险投资者和大型公司联手。丽都公司负责环境事务的副总经理佩尔·格鲁内瓦尔德说:“它将有助于工业界、学术组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技术领域展开合作,并为之开辟独一无二的对话场所。”环境科学园预计2005年完工,届时园中的居民和职员可能会超过7000人。环境科学园建立伊始,将主要从事对可持续能源、垃圾管理和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温德博尔内集团表示,环境科学园还可能成为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国际样板,这种建筑技术将在索伦蒂纳为2500名居民建造的住房中得到应用。温德博尔内集团董事长罗伯特·温德博尔内—布朗说,斯德哥尔摩“环境科学园”可能成为其它国家卫星科学园的中心。(上)(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