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污染反弹何时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2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污染反弹何时了
本报记者赵永新
  截至去年底,全国23.8万家工业污染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许多人认为工业污染治理可以“告一段落”,但事实远非如此。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向新闻界公布了全国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进展情况,其结果令人吃惊:全国各地检查的49337家中,污染反弹的企业比例高达17.8%,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更大面积反弹。
  刚刚清澈的河流重新变得污浊,晴朗的天空又起黑烟。严重的污染反弹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一些地方的污染危及群众健康和正常生产,影响了社会稳定。
  污染反弹的背后
  为什么会在半年间出现如此严重的污染反弹?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司长陆新元指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法人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律常识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置环境质量于不顾,违法排污,也是重要的原因。加上今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许多已经被关停的企业重新开工,被取缔的“十五小”死灰复燃,污染反弹在所难免。此外,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赶在去年12月31日之前实现达标排放,仓促施工,埋下了治污不彻底、技术不成熟等隐患,达标成果非常脆弱,时间一长便露出“马脚”。
  除去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外因”也不容忽视:地方保护。相当一部分地方领导还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为了追求“政绩”不惜牺牲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挂牌保护,执法部门根本无法检查,处罚更无从谈起。有的领导在新建项目上马时擅自开“绿灯”,绕过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关;当执法部门依法查处时,个别领导竟然为企业“打招呼”,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不法企业的嚣张气焰,削弱了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毋庸讳言,环保部门监管不力也难逃其咎。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太“软”,环保部门权力有限,加之监理人员少、设备落后,致使执法的力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现象,个别执法人员甚至为违法扩建和违法排污行为“打掩护”。凡此种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标本兼治遏“反弹”
  通过多次专项查处行动,各级环保部门达成共识:眼下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还不能“收兵”,要再接再厉,特别是要依法追究有关政府领导的责任。从长远来讲,必须下大力气标本兼治,才能有效解决污染反弹问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关专家指出,从源头抓起,下决心对产业、产品结构动“大手术”,是解决污染反弹的治本之策。以山东的造纸业为例,尽管目前已减少到248家,所排放的COD仍占全省工业COD排放总量的59.6%。这些造纸厂每天的治污运行费用就高达几万元,很难实现长期稳定达标,只有化小为大,集中治理。济宁市将原来的13家草制浆企业调整为3家,麦草制浆能力压缩了69%,造纸产量却上升了43%,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近日,山东省近日决定关闭年产量低于2万吨的造纸厂,向遏制造纸业的污染反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不仅造纸业如此,化工、印染、建材等也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工业布局,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才能既减少污染又增加效益。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与传统的以实现达标排放为目的的末端治理相比,以减污、降耗、节能、增效为目的的清洁生产强调从源头上削减污染,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截至目前,江苏省已有近300家各类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和浓度都大幅下降,每年获得的节能降耗效益就达5.6亿元。
  实行环保举报制度,发动群众监督,使污染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浙江、江苏、河北等省市已开展这项活动,效果明显。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12369”正在47个重点城市开通,势必对违法排污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此外,要继续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积极探索控制污染的新路子,如监测手段的自动化和设施运营的社会化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