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巨龙腾飞常州城——记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2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巨龙腾飞常州城
——记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王新友
  古运河,孕育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它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倚滔滔长江,东濒浩淼太湖。千载沧桑,如今这里又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翘楚。笔者在新区参观,见碧水环绕之间,岸柳轻摇之畔,展露着一座座现代化厂房。
  成立于1992年的常州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近两年来,开发区已先后引进了近20家世界500强企业,近10家国内大型上市公司。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58亿元,财政收入6.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1.93%和60.49%。新区已经成为常州开放开发的经济巨龙。
  使投资者集中精力干事业,让每个投资者成功,就是最好的环境。新区新领导班子多次召开区内企业意见会,听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初下发文件颁布了“封闭式管理”的规定,将乱检查、乱收费挡在区外,将权力“下放”给新区,放手让新区发展。新区抓住机遇,加大了对软硬环境的治理,使新区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增强。
  瑞典爱立信公司人员在南京考察,在常州盛情邀请下,答应中途抽半小时到常州看一看。半小时的走马观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高素质的人才,吸引住了瑞典客人,给常州高新区带来了一笔大的投资。对于新区的办事效率,瑞典卡特门公司总裁卡尔松用“做梦也没想到”来表达其内心的喜悦,那次,新区在3个小时内就为卡特门公司办妥了营业执照和批准证书。此后,卡尔松不但将其在常州的投资从最初的259万美元增加到1250万美元,而且还介绍了两家瑞典企业来新区考察投资。
  2000年,新区在推行一幢楼办公和一个窗口收费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向区级机关的零投诉。封闭式、高效率,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留住了企业的心,也带来了更好的开放。新世纪刚过九天,新区已引进4个项目,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
  新区针对技术创新载体不足的实际,通过开发建设“三药”(医药、农药、兽药)基地、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江边化工区等园区,将现有工业向各专题园集聚,使专题园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
  “三药”基地建有4500平方米的“三药”孵化基地并与中国药科大学签订协议,将其最新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华生制药、三九集团等企业和开发机构已在基地落户,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科研新成果。
  在外商投资的产业中,电子信息业逐渐成为投资热点。为此,新区建立了7.5平方公里的电子工业园,请来台湾新竹科技园工程师和上海同济大学参与设计。该园主要吸纳电子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在园内实行无规费、零投诉的管理,力求建成集科研、工业、文化为一体的花园式工业园。
  环保产业园是国家环保总局为了发展环保产品、鼓励外资来华设立环保型企业提供便利的绿色通道。园区将建立技术中心、孵化器和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发展对水、大气、废弃物等的治理产业。同时采取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环保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在苏锡常经济带,常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江边开发优势。目前已拥有一个万吨级通用码头,另外,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石化码头即将开始营建。江边重化工区已有10余家化工企业进区,总投资超过6亿元。3月韩国新湖集团投资1996万美元的大型化工项目也在江边开工。
  随着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台资向大陆转移明显增多,新区及时把招商重点转移到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和符合新区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大项目。通过加快培育这些优势产业,常州高新区正在形成新型产业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