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抓住机遇深化粮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3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次改革,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无论是主销区,还是主产区,都应当——
抓住机遇深化粮改
本报记者江夏
  “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这四句话,概括了此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放开销区”,指的是放开主销区粮食收购、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保护产区”,强调的是保护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利益,特别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省长负责”,要求落实和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强调控”,重点在增强国家对粮食调控的能力。虽然这四句话各有内涵,但目的都是一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逐步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这次出台的改革措施,既是对1998年以来粮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又有实质性突破,而且为主销区和主产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产销双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等粮食主销区,经济比较发达,结构调整的潜力较大,有条件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畜产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在主销区放开粮食收购、实行粮食价格由市场调节后,可以促使这些地区真正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在保护好耕地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发展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主销区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建设发达的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主要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长远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仍然偏紧。放开销区,为粮食主产区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为市场粮价合理回升、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保护主产区,国务院要求,在主产区继续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给予重点支持。主产区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发展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粮食供求与价格的基本稳定,就必须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有效调控。在市场粮价过低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落实和监管好粮食风险基金,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确保其数量真实,质量完好,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积极发展产销区之间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加快,无论是产区还是销区,都要加强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规则,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
  比较稳定的粮食供求关系,多年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这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机遇。机不可失,各地各部门都应紧紧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促进中国农业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