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志愿者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3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志愿者之歌
李学江
  不久前去医院检查身体。在候诊室里,看到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搀扶着走了进来,急忙起身让座。男士两鬓微霜,脸色红润。女士体态孱弱,显然是位病人。那位男士道过谢,扶女士慢慢坐下,帮她脱去外衣,挂上衣架后又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方手帕,轻轻为她擦了擦脸,便前去挂号。那种体贴入微的照顾,让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当他将病人送入诊室又回来坐下时,记者忍不住问他夫人患了什么病。他说,病情尚不得而知,只是总觉得腹部疼痛。末了,他说,那不是他的太太,只是同一社区的邻居。他原是政府机关公务员,现退休在家,志愿当了社区义工。老太太病了,可是她的子女都在外地,所以他这位义工前来帮忙照顾。
  在澳大利亚,“义工”是指那些从事义务劳动或义务服务的志愿者。这让我想起住在悉尼西南山区的一位二战老兵。他所在的山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多为退休老人。这位老兵的视力和身体都不错,开车技术也好,于是自告奋勇地当上了社区义工,每周为社区工作两天,主要任务是开车接送大家到附近城镇采购食物和日用品。他说,退休之后能有机会为左邻右舍服务,奉献社会,感到很高兴。这不仅增加邻里之间的了解和友情,也为退休生活增添了乐趣。
  在澳大利亚,做义工不限于老年人。我的一位华人朋友的孩子也是义工。他叫柯亮,13岁起就利用每个周末到一家电脑店里做义工,而且一做就是5年:售货、组装、修理,样样都会,既为顾客服务,又从中学到了很多电脑知识。在澳大利亚,许多家长都乐意送孩子去做义工,认为做义工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体验社会生活,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是孩子步入社会前的预科教育。柯亮去做义工时年龄尚小,每次都要他妈妈开车接送。他的妈妈对记者说,做义工可以使孩子避免走不学无术的邪路,而且长了知识,学了技术,接触了社会,对他将来学习和工作都是一种锻炼,当家长的何乐而不为呢?
  去年悉尼奥运会可以说是一次澳大利亚义工队伍的大检阅:从机场到车站,从宿舍到食堂,从安检到赛场,处处可见义工们忙碌的身影和微笑的脸庞。5万多名义工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奔忙,为悉尼奥运会的成功做出了贡献,也为澳大利亚增添了光彩。
  如今,志愿从事义务劳动和义务服务已成为澳大利亚人的优良传统。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工人数有44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32%;平均每人每周做义工近一个半小时。一年下来,义务工作量累计可达数亿小时。有人估算,如果按每小时15澳元报酬计算,义工们每年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了价值上百亿澳元的无私奉献。
  当然,义工的价值和意义并非金钱所能衡量。它提供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人间温馨:关怀和帮助,友谊与同情。一位中年女教师每周周末都要到社区图书馆做两小时的义务辅导。她说,当看到孩子们对书中所述的故事读懂了,理解了,绽出笑脸时,自己的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当记者问医院的那位男士为何要加入义工队伍时,他答道,我们都渴望他人的关心与爱护不是?我们总会有年老病残,需要他人照顾的那天。现在是她,将来就会是我。那么,相互帮助不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吗?
  义工精神就是乐于助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无偿奉献的精神!如果人人都愿多做奉献,社会就会变得更为富有和温暖,人间才会充满温情与友爱,希望与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