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4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韩安贵
  读了人民日报近日接连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怎样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之后,深深感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创立了科学的理论,还在于他们以科学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修改自己的理论,不断创造新的理论,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榜样。
  经典作家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典范。他们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客观情况的反映,“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因此,当时间、地点和条件发生了变化,针对具体历史情况的个别论断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必须用符合新情况的新理论来取代过时的、陈旧的理论。
  对那种把他们的理论看作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当作现成的公式并按照它来剪裁实际生活的做法,他们一向深恶痛绝。
  经典作家的理论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人们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人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人类历史和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即使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样的伟人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得到完全的、终极的真理。因此,当历史和实践进一步展开的时候,原来的认识就成为不全面的、不完全的,必须根据新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原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穷尽了一切真理的封闭体系,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这是貌似坚持实则背弃马克思主义的。
  经典作家从不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认识是会发生错误的。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通过实践深化认识,修正原有理论中的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充分体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作神,以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他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正确的,这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极大的不尊重。
  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可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有一些人死抱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不放,以为凡上了书本的,就是对的;凡书本上没有的,就不能做。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背得烂熟,经常引经据典,对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动发展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的态度。
  今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变化的速度之迅速、程度之深刻,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生活中的世界与经典作家当年面对的世界相比,用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像经典作家那样,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前列,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从新的实际出发,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导我们前进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