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王人庆 只愿做个普通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4
第10版(国际副刊)
专栏:闯世界

王人庆 只愿做个普通人(附图片1张)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他的确很普通:个子不高,眼睛不大,黄皮肤,小平头,扎在华人堆里一点儿都不起眼,然而他的业绩却不同凡响,仅仅13年,就赤手空拳在澳大利亚金融王国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被澳银行界称为“华人的金融骄子”,他就是王人庆。
  金融在西方是主流社会中的主流行业,对华人来说是个很难跨入的门槛。世界级的华人科学家、华人建筑师、华人电脑专家已司空见惯,但华人金融家却凤毛麟角,鲜有所闻。然而,未到不惑之年的王人庆却是澳洲非银行贷款业四大公司之一的“澳洲信贷”的大股东兼总裁,且是向澳洲银行业垄断地位挑战的扛旗人物。
  回首13年历程,挫折和失利的苦酒他都品尝过。1988年,这位海南人大学毕业没多久,便只身踏上了澳洲的红土地。半年后,他从悉尼的一间语言学校结业,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进正规大学继续读书时,他却作出了语惊四座的表态,“还上什么大学呀,我们在中国都读了快20年的书了,自己办所大学还差不多。”
  他从报纸广告上看到一家公司的薪金极高,便去面试。当时他连这家澳洲最大的保险公司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不过,人家还是看中了他的那份坚毅与自信,竟然录用了他。他用了3个月才啃完了那本英文的公司产品说明书,但又是3个月过去了,他竟没揽到一个客户。最后他想起华人社区,在那里他竟然一炮打响,成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
  此时他为成功所陶醉,一鼓作气地开设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进出口公司、税务代理公司……3年间就赚了近百万。正当他觉得已无所不能时,却因摊子铺得太大,投资过猛,资金周转不灵,百万资产如过眼云烟般地顷刻间散尽,账上还负了上万元的债。
  这一跤跌得不轻,但却让王人庆头脑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买了大批金融书籍,开始重新学习。白天工作照干,晚上挑灯夜读;一有机会便参加金融界的培训班。这类培训班都由金融界的权威授课,内容多是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与技巧,除他之外,学员大都是大型金融企业的高级主管,而且学费也贵得惊人,但他仍自励自信,根本就不去理会别人的睥睨。
  痛定思痛之后,王人庆收缩了业务范围,只专注于房屋贷款,并仍从华人社区起步。澳洲的华人虽不足总人口的4%,但华人重家庭、爱储蓄、不愿负债的民族特性,使他们的房屋购买率远高出于其他民族。于是,王人庆凭他的执着沉稳与过人的胆识东山再起,并堂而皇之地跻身于白人主流社会。
  目前,“澳洲信贷”作为极具实力的非银行贷款机构,已进入了资本市场:1999年被特准发行2.04亿澳元的按揭债券;2000年又发行2.7亿澳元,并被世界最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评为AAA级,成为澳仅有的两家可发行债券的非银行贷款机构之一,打破了大银行对贷款业的垄断,使购房居民获益匪浅。公司还创下了10多年坏账率为零的纪录,这在澳金融史上前所未有,因此“澳洲信贷”连年荣获金融行业大奖。现在其业务已基本覆盖了传统银行的所有领域,并已延伸到证券市场与资本市场。去年他又投资建立了“佳来网”,目前该网已成为南半球最大的中文财经网。
  成就斐然,王人庆却一直躲着主流媒体的聚光灯。当澳大利亚发行量最大的《每日电讯》报记者为他撰写的人物专稿送他过目时,他却执意要求撤稿。他认为,“对海外华人来说,做出实绩比曝光出名更为重要。”
  王人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基所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让他备感鼓舞,他兴奋地对《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说,“中国,那才是我们海外华人的前途所在。”作为澳中金融投资商会的会长,他多次前往中国考察,期望能为祖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他说,“不管我离开中国有多久,有多远,我都会时时地关注着我的祖国。”而祖国也没有忘记这位远方游子,已正式邀请他于今年国庆回国观礼。
  王人庆更没有忘记回报当地的华人华侨,10年中,他帮多少华人华侨圆了“有个自己的家”的梦想啊!此外,“澳洲信贷”还赞助了1999年春节龙舟赛、2000年中国电影节。在悉尼奥运会中美女足赛时,他赞助了由3000华人组成的拉拉队,为中国队参赛创造了主场气氛。他还是今年悉尼春节嘉年华的首席赞助商,让旅居海外的同胞们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春节。然而当“澳洲信贷”的旗帜和标志飘满悉尼的街头时,这位低调的金融家,却着休闲装,戴遮阳帽,混在职员队伍中伴着彩车步行。他乐于默默地做个普通人,一位爱国的普通华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