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中国渔网”与“印度京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4
第10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中国渔网”与“印度京剧”
刘绍楹
  远在异国他乡看到与自己祖国有关的事,其兴奋程度自然不难想象。在位于印度南端的科钦市访问,东道主为我们安排的两个参观项目尤其令人难忘。
  首先参观的是“中国渔网”。看到这个预告时,我心里就开始琢磨,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所在?汽车驶出宾馆,穿过两座不大的桥后来到了海边。一下车,从印度洋上刮来的海风,裹着鱼腥味徐徐向我们吹来。绕过一个不大的露天海鲜市场,登上矮堤,“中国渔网”呈现在眼前。不是一张网,而是沿着海边一字排开的十多张,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网阵。这是在中国常见的提式渔网,一支长长的主干伸向远处,渔网张开四角固定在主干顶端。捕鱼人坐在岸边的操作平台上,利用杠杆原理操纵主干,把渔网沉入水中,过段时间再把网升起,每次都能网住不少鱼。据介绍,这种既简易又实用的捕鱼方法,是很早以前远航来这里的中国渔民传授的,所以才有了“中国渔网”之称。一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作业方式还在当地使用着。渔民稳坐在操作台上张网捕捞,向市场提供着他们的猎物;同时,他们又精心维护着这个网阵,保护着这些象征着中印民间传统友谊的纪念物。
  就这么多?没有建馆,没有立碑,没有文字介绍和动人的传说故事,连究竟是哪朝哪代的中国渔民、姓甚名谁都没人能说得清,对喜欢追根问底的记者来说,确实听得有点不过瘾。不过转念一想,这种对具体年代的模糊反倒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一来,每个人不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编织中印友好往来的动人故事了吗。
  在科钦市另一件开眼界的事,是看了一场流行于印度南方的古老的卡塔卡利舞剧。剧院是一座不大的二层小楼,一层是演出场所,给观众准备了几十把塑料椅;二层是化妆场所,也摆了几十把塑料椅,让有兴趣的人观看化妆。表演舞剧的演员都是男性,女角色也由男演员扮演;化妆的重点是彩绘脸谱,以脸部色彩、构图显示善恶忠奸,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这些都和中国的传统京剧有相似之处,说它是“印度京剧”倒有点贴切。但与中国京剧不同,卡塔卡利舞剧的人物脸谱除了涂彩,还在一些部位粘加纸壳面具,使脸极度夸张变形。由于程序复杂,每次都要由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在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也给有兴趣参观化妆的人提供了足够的观赏时间。舞剧的剧情多取材于印度传统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常常一演就是一个通宵。
  演出开始了,台上没有布景,仅有一鼓一镲的乐队负责伴奏,敲起来震天作响,极具乡土气息。开场锣鼓过后,一个人在台角朗诵故事情节,三个演员轮番上场,且歌且舞。初看煞是热闹,时间长了就显得有些单调。更为可惜的是,整个演出中观众席上仅有20多人,本地观众更少。陪同人员解释说,因为门票较贵,所以来看的人不多,但在乡间露天演出时,观众还是很踊跃的。我想,那情形大约和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的中国农村的演戏差不多,人们只要听到锣鼓响,就循声而来,在拥挤的场地乐滋滋地观看他们喜爱的演出。
  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卡塔卡利舞剧的化妆,会不会和中国的京剧有什么联系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