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创新——访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5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创新
——访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
  本报记者卫庶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也有一个怎样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
  记者:面对新世纪,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问题,您有什么见解?
  黄楠森: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体系、基本理论一点不能动;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用其他哲学体系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但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三种观点。
  记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必须坚持?
  黄楠森: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必须坚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你所提的是一个大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可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加以分析。
  首先,必须坚持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现在,中外哲学界有关主张取消世界观这门学科的言论很多。国外“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甚为流行,中国也有不少人认为“本体论”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是古代的东西,在近代就已经过时了,更不用说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实际上把世界观同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混为一谈了。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把形而上的东西或本体与形而下的东西、非本体分开,似乎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形而上世界、本体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世界观,则是研究作为整体的世界,探索现象的本质、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这同过去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有根本区别。拒斥形而上学、拒斥本体论,实质是否定研究整体、研究本质、研究一般规律,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就此而言,拒斥世界观就是拒斥一切科学。
  其次,必须坚持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观点。所谓“客观存在”,就是其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唯物主义的这一起码观点,不但自古以来就受到唯心主义的挑战,而且近20年来也不断受到多方的质疑与责难。但是,这个观点是为全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也是为人类的科学发展所证明了的。每个人在其各种活动中都是自觉地或自发地按照这一观点行事的,否则他将寸步难行。这也包括那些攻击这个观点的人。
  再次,必须坚持关于认识的本质是反映的观点。这也是20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认识不是反映,而是选择,是创造,反映论就是否定认识的主体性。辩证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否定过认识的主体性,因为认识是主体——人的认识,怎么可能没有主体性呢?马克思主义讲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一种主体性,其中当然包括主体的选择、创造。但选择、创造的基础是反映,离开正确反映的选择、创造是盲目的选择和胡编乱造。其实,认识作为反映不但已为无数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发现所证实,也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反映论反对者的发言和文章本身就离不开反映。
  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必须坚持的。但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观点应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人类不能掌握绝对真理的整体,但能掌握绝对真理的颗粒,各种科学中都包含有许多绝对真理的颗粒,否认绝对真理颗粒的相对主义必然导致科学史上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记者: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哪些部分需要加以丰富和发展呢?
  黄楠森:我想还是通过分析几个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对象应进一步明确,结构应更加清晰。前面已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实际包括世界观和认识论,它们是两门学科,各有自己的对象。但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时,指的只是世界观的对象,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什么,不太明确。确切地讲,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而不是世界。辩证法的对象是客观辩证规律还是辩证方法,也不够明确。因为对象不够明确,组成部分和结构也就有不清楚的方面。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有待补充,结构需要更加严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建构体系的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得到公认的。但是,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哲学家主要不是根据这一原则,而是根据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来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的。例如,辩证法的内容就不够完整,更谈不上严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哲学史和前人的论述为参考,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尽可能完整地总结和概括出一般规律或范畴,并按照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加以建构,使之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加以修正。宇宙起源和演变的理论、物质的构成与内部结构的理论、生物进化的理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等等都大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图景的把握,对一般规律的概括和理解。20年来,我国的教材在这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但很不系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记者:您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要建构一个与新世纪的时代发展水平相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这一新形态,您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黄楠森: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哲学科学化的伟大成果,对其绝不能否定而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即坚持原来体系的那些正确的因素,超越它的时代的局限。
  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或对象,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以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为依据,二是要以哲学学科的发展、成熟状况为前提。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缺少的部分就是世界观或宇宙观,它的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宇宙及其一般规律。
  按照传统哲学的说法,宇宙又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这三界并列并不是真正的并列,因为精神世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界中。这样,哲学就成了三个层次的体系;世界观(一般哲学)、历史观(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部分又各自有其组成部分。世界观包括物质(宇宙的基础)、宇宙结构、宇宙的发展和一般规律。历史观包括实践(社会的基础)、人(社会的细胞)、社会结构、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一般规律。精神哲学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建构,它的一些分支学科已有了比较多的研究,那就是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这样,哲学就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来构成:世界观、历史观、精神哲学或意识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这个哲学的总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名称应该保留,因为历史观部分与现实的联系最为密切,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在名称中表示出来是必要的。
  其次,要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原理或范畴。明确各个组成部分包含哪些原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原理,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考察与鉴别,剔除其中过时的成分并以之作为新形态的起点和基础。二是总结和评价近20年来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和争论,吸收其中新的合理的因素到新形态中来。三是借鉴和吸收中外古今哲学的合理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四是汲取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五是从哲学上来总结和概括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其哲学内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按照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把这些原理或范畴建构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当然,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乃至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北戴河与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蓬勃进行。我认为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由于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与正确指导,我相信,我国哲学界一定能够完成建构一个与新世纪的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任务。
  (附图片)
  黄楠森素描。(作者:罗雪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