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蚶江笔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5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蚶江笔记
郭风
  六胜塔
  石狮市的蚶江镇辖区有蚶江港和石湖港,均为古港,居于泉州湾的前沿,宋代的时候就相当繁荣,元代的时候尤盛。这里至今仍可见到宋代所筑的码头、渡口的遗址。据熟悉当地和整个泉州地域的历史文献的一位友人告知,为了适应当年兴旺的中外商贸之所需,当年所建造的古道古桥亦有遗址遗物可寻。蚶江有关宋、元时的海外贸易以及中外文化、宗教诸领域的交流所遗存的古迹和文物,当然远不及泉州市的繁富,但作为古港,其所具有的古代贸易港的文化气质,好像只能从历史中去感受,又好像从当前生活环境间也能够直接有所感触,在这一点上,与泉州似是一样的。
  我曾于今年元宵节访问位于石湖港金钗山的一座古塔。这座塔史称由宋代高僧祖慧等募缘所造,为石塔,俗称六胜塔。此塔历经兵毁雷击,元代重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加修葺。塔高三十多米,五层仿木楼阁形式,每层有塔门和佛龛,龛内置佛像,此外还有天神、力士等的石雕。据称,仍保持宋元时的建筑艺术原状。那天,海风大且烈,不便登塔眺望海景。我乃执意观赏此塔之整体结构和诸佛像诸天神、力士的造型,以感受数百年前不留姓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的艺术心智。造此石塔,当然是佛门的一项盛举,但又产生由此延伸出来的多种意义和存在价值。譬如,它是作为一种古代珍贵文物和杰出艺术品而存在;它可视为宋元时的海外交流和当地商业经济发达的实物见证;它是自古便为泉州湾中外海船的航标而存在,等等。此塔的价值显然超越了礼佛的原始意义。
  我有一个设想,由政府邀请专家规划和设计,将六胜塔周围浇注水泥巩固塔基,将现有小路拓宽成水泥路,与通往港口的大道接轨,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为一座海滨公园,成为当地老百姓、码头职工、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海景、品尝海鲜、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近日,有人造访六胜塔后告诉我,塔周围不仅铺了草坪,而且有花岗岩的围栏,还铺了水泥路,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公园。从这一点,也可说明蚶江镇的变化至为可观。
  古街
  地方志称,蚶江在宋代已成为民居稠密、番船过往频繁的港口。它至今存留一条古街,原先形成于宋时。这条“宋街”,当年的繁荣景象如何,有无外来商贾、外邦宗教信徒或传教士在此居留,乃至终老在此,志书或地方传闻均未提及。这且按下不表。且说,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政府在沿海各地执行所谓“迁界”的政策,即划一界线,将原居住于滨海的居民户强迫内迁至界线以内地区。如此,蚶江这条古街沦为废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复界,蚶江始于迁界前的遗址重新恢复街道。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条古街,称之为“清街”何尝不可。但也经历三百多年的岁月了。
  此街长不及四百米,街道狭窄;路面听说原以碎石铺成,现在所见的是石条或石砖。两侧皆为低矮平屋;作为商店来看,铺面可谓又窄又小。偶尔见到三五平屋,上有筑以木栏的阁楼。这大概就是清代滨海港口市街的格局、模式?至今似乎还散发一种古代的商业气息。这条古街未被“改建”,因为留下这样一道历史景象,是合适的、必要的。蚶江另辟一条新街,其所体现和传达的当然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面貌和商业信息。
  行至古街接近街尾时,见到有一石墙内出现一个小小的神龛,神龛中间供奉一只小石狮,香火不断。这只古代的小石狮的造型,显现强烈的现代派色彩。这便是小石狮既有高度的夸张与变形,又有东方艺术的写意性格,更具有重视作品的内在之神似的品质。现在,这只小石狮还作为一种民间神物而被尊崇,还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独特的古文化和艺术品而流传于世。
  厝仔村
  厝仔村处于宝盖山北麓,原为一座小村庄,种地瓜、花生和稻谷,人均收入不及百元。这样的小村庄,其房屋大多数是平屋,低矮、破旧;村路往往是泥路,遇雨天路面泥泞难行。正是对其过去只能设想其贫困状况的小村庄,现在看来是处处为我一时无法以笔墨描绘其富裕状况的地方。原名“厝仔村”,如今人们把它改称“别墅村”。“别墅村”的村路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路面宽敞又整洁。路旁与“别墅”的连接处均为草坪,绿树成荫,多数种植亚热带的棕榈科植物或刺桐树。一座座别墅错落有致地、分散而又相对集中地屹立在这个村庄里,形成一种处于田园间的新型的住宅区。这些住宅的造型设计、建筑材料、内部装修等都含有都市高级住宅的性质。这几十幢别墅均为四层楼房,外观造型未必相同或相近,真是“多元化”的,但每座别墅均有阳台和宽敞的铝合金大窗户,周围都开辟草坪且种树。这个“别墅村”又给我以一种显现闽南民间乃至东方民俗的传统色彩的印象。我见到各户门前有的贴着春联,有的挂着红灯笼。在我的印象中特别感到亲切的是,我在一家农户的别墅前,见到在草坪中央有一口围以石栏的水井,现在不用吊桶提水,而是用抽水机将井水抽到屋顶的水塔,通过自来水管流往各层,每层有水龙头的,一打开龙头,井水哗哗流出,还比大城市的自来水清净。
  这个村庄,现在人均收入达六七千元。其“致富之道”,据说是在耕地不抛荒的情况下,种果树,养淡水鱼,发展畜牧业和商贸业;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思路是,利用侨乡优势,大量引进外资兴办工业。我以为蚶江镇厝仔村的致富之道,很值得有关专家的关注和探讨。(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