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农业合作社应当多方面寻找增产门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11
第2版()
专栏:

农业合作社应当多方面寻找增产门路
仲夏
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经营,有许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所不能有的发展生产的优越条件,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条件,它是不能发生什么作用的。例如,山东历城等县就有不少新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只在现有的几块土地上打主意,不找寻其它的增产门路,劳力畜力都有剩余,其他生产资料也不能充分发生作用。结果,有些社因“人多活少”而被迫“轮班”干活;有些社送一车粪要跟上很多人,每人都记一工;有些社活路太少,社的工作人员给贫农多派工,给中农少派工,引起中农不满,有些社怕妇女参加劳动分了工分,就限制女社员参加社内劳动;个别社社员怕得不到工分,让牛闲着,却用人力刨地。
发生这些现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对于能否增加收入发生怀疑,情绪动荡不安。他们说:干不了多少活,秋后分什么?社的工作人员苦于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中贫农的团结也受了一定的影响。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的领导人员没有根据合作以后发生的新情况,适当地安排生产,多方面找寻增产的方法和门路。其实,增产的门路是很多的。且不说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就是关于土地的基本建设,也有许多事情可做。例如,山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从改良土地、发展林牧业等方面来创造增产条件;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打井开渠、土地加工、精耕细作等方面来创造增产的条件。昌黎县犁湾河村黎明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每人平均只有二亩多地,就在农活最紧张时,劳力也有剩余。后来社里组织一部分劳动力找肥源换坑土,劳动力由剩余变为不足,肥料增加了,社员得的工分也多了,情绪普遍高涨。
新建立的社开始由“小农户”变为“大农户”,安排集体的大生产,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地区,领导人员更要多花费些脑筋。但是,必须认识到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条件是充分存在的。许多老社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还能不断前进,新社的生产潜力和增产条件,更要丰富一些。看不见这些条件,采用老一套的领导方法,是一定会引起社员的不满和社的涣散的。农民入社就是为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找寻增加生产的门路,让社员看到这些门路,确信增产是可能的,这是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的物质因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