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德孤必无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4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德孤必无邻
孙东民
  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夏,日本又在历史问题上制造麻烦。从右翼学者搞的那本掩饰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连串的事件再次把人们带进上世纪血雨腥风的历史,再次唤起受害国人民对历史伤痛的记忆,于是,日本与东亚邻国的关系又一次紧张,日本的形象也再次蒙羞。
  观察日本右翼势力和某些政要的种种异端邪说,无不会惊诧于其心态的扭曲、言行的矛盾、善恶的倒错、逻辑的混乱。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亚洲近邻国家的人们怎么也搞不明白:日本明明是进行了侵略和殖民统治,怎么反而成了“解放”亚洲国家的“圣战”?明明是到别国领土上烧杀虏掠,怎么反而成了“自存自卫”?那些当年把日本国民拖入战灾造成310万日本人死亡、手上沾满数千万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们怎么就成了“英灵”?人们说,那些在侵略战争中的战死者,是被日本军阀驱赶上战场的炮灰,死于无辜,日本的当权者与其给他们贴上“为祖国的和平与繁荣而牺牲的英灵”的廉价标签,莫如真诚向他们及遗属谢罪,因为如果不是错误的国策,他们本不该死于非命。
  环顾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至今在历史阴影中艰难跋涉。与经历相似的德国相比,二者对待历史是如此的不同:一边是德国的总理真诚下跪遇难犹太人纪念碑,一边是日本的首相一次次参拜为军国主义招魂的靖国神社;一边是对纳粹分子追查不放,一边是不断为战犯百般辩解;一边是认真反省而得到人们的宽恕与谅解,一边是因掩饰侵略历史搞得内外天怒人怨。这就提出一个大问题:日本该怎样面对亚洲近邻?
  悬浮在西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如同几条连在一起的船。从列岛遥望亚洲,那是一片神往的大地。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使日本民族有种危机感与孤独感。由于缺少与其他民族接触、融合,日本虽得惠于邻国却不善睦邻。19世纪中叶,日本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断然实行维新的同时,又打起“脱亚入欧”的旗帜。最有名的是那个被奉为“日本文明之父”的福泽谕吉,他公开主张日本“脱亚”,提出“论其主义,只在‘脱亚’二字”。其结果,使“整个民族都全力尽量使自己变得不像亚洲人”(日本学者语)。更可悲的是他号召不要与邻国“共兴亚洲”,竟把日本文化的恩人中国、韩国、朝鲜等国看成是“恶友”,既然“亲近恶友者不免共担恶名”,所以日本应当干脆“谢绝东方之恶友”。一副自以为是、视野狭窄、极端自私又不愿睦邻的嘴脸跃然纸上。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脱亚”是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先觉者”的“秘策”:以朝鲜为跳板,进兵大陆,并吞中国,名为“脱亚”实则“欺亚”,“共存共荣”只是幌子,以邻为壑,才是真意。
  对日本来说,直面历史是与邻国和睦相处的政治基础。历史是过去与今天和未来的对话,提供了正与反的镜鉴。当日本奉行欺邻、侮邻政策时,收获的是灭顶之灾;当日本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时,终于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客观说,战后的日本不同于战前,广大日本国民是反思过去的战争的,在此基础上,日本为改善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做出了努力。作为世界的经援大国,日本也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多次强调是“亚洲一员”,认为日本的繁荣离不开亚洲,体现了日本人民与亚洲睦邻的愿望。
  尽管如此,日本在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上仍缺少“亚洲一员”的自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仍表现出强烈的惯性,缺少与近邻彻底和解的勇气,至今没有放下历史包袱。例如,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仍没有实现与近邻朝鲜的关系正常化,少数政治家仍然抱着侵略史观不放,说明日本仍没有结束“战后”。
  语曰:“德不孤,必有邻”。友好睦邻需要历史的共识。值得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拒绝使用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广大国民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有识之士还在反思日本的“国德”问题,前首相小渊也提出过要建设“富国有德”的日本,证明日本社会中在历史认识上的正义与良知。
  中日两国比邻而居,睦邻友好是两个民族的神圣使命。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亚洲的国家都需要登高望远,以史为鉴,开拓未来,在新世纪做守望相助的新型邻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