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拜斯亭”风波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7
第7版(国际)
专栏:漫步地球村(33)

“拜斯亭”风波的背后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以100多年前在世界上首创“阿斯匹林”而著称的德国拜耳公司最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狙击”。由于医学界怀疑它生产的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的副作用造成世界上几十起死亡案例,该公司于8月上旬被迫宣布从市场上撤回这种药物,其股票价值同时下跌。日前,该公司又宣布将预定于今年9月26日在美国纽约股市上市的时间推迟到明年2月。而与此同时,一批美国律师正在紧锣密鼓地鼓动曾服用过这种药物的患者在美国法庭上控告拜耳公司,索取巨额赔偿。在仅仅存在怀疑、尚未被科学试验充分证明其副作用是某些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之时,索赔却先期提上法庭,这种不寻常的情况说明,这场风波另有来头。
  “拜斯亭”是拜耳公司发明的新产品。1997年拜耳公司向市场推出“拜斯亭”后,患者中出现的肌肉损害情况受到严密观察,1998年和1999年德国药品研究所各记录到10例可疑情况,2000年记录到19例,今年到该药被收回为止记录到52例。而在总计91名患者中有7例死亡,但其中只有3例被认为“有可能”是“拜斯亭”惹的祸。在德国之外曾有上千名病人在服用这种药物之后怀疑它造成肌肉损害。总共有52名患者的死亡被认为与“拜斯亭”有关,在美国有32例。
  美国在这起药物副作用事件中死亡人数突出的重要原因已基本查明,主要是同时服用降低甘油三脂的药物“吉非贝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吉非贝齐”会加强“拜斯亭”的副作用则尚待查清。
  拜耳公司对“拜斯亭”的副作用并未隐瞒,当美国患者同时服用两种药物造成肌肉损害的病例公布之后,拜耳公司会同欧美各国的药品管理当局立即更改药品使用说明,而且向医生们书面通告两种药品合用的危险。早在今年6月,拜耳公司就公布过有关的信息。因此,美国律师起诉拜耳有意隐瞒其副作用,显然不是事实。而拜耳公司推出“拜斯亭”也并非是轻率和仓促的决策,有2500名患者试用过这种药品,前后进行过50次研究;在药品上市之后,拜耳又进行过包括1.5万人的疗效观察。
  药品有副作用,甚而从市场上撤回的事情并不罕见,其实这本属于医药工业进步过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美国这次却对拜耳公司表现出莫大的“兴趣”,扬言要掀起“全球性”的索赔运动,其真实原因在于要把拜耳公司从世界市场上排挤出去。拜耳发明阿斯匹林之后,西方世界曾在上世纪初发生过所谓的“阿斯匹林大战”,争夺药品市场。美国曾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政局变动千方百计限制拜耳的影响。著名的阿
  斯匹林的产权因此而落入美国斯特林公司之手。在1986年之前,拜耳公司不准在美国市场上使用“拜耳”二字,直到1994年拜耳才在美国市场上收回它自1899年起生产的阿斯匹林的冠名权。拜耳斥巨资先后把一系列著名的商标收购回来,终于在美国市场站住了脚,成为美国著名制药公司如辉瑞、美克等的强大竞争对手。
  近年来,美国屡次发生围剿拜耳的攻势,例如针对它研制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成功的降血压药“尼非的平”,就曾有两名美国教授以“独立专家”身份撰文抨击它比其他类似药品更易引发心肌梗塞,云云。而据美国医学杂志披露,这两个所谓“独立专家”都接受过辉瑞或美克的研究资金资助。据报道,拜耳的美国竞争对手暗中给医药管理局和律师准备不利于拜耳的“黑材料”。德国一位研究医药工业发展的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针对拜耳公司的手段不光彩的战争。
  至于美国部分律师发动的所谓全球性索赔行动的动机就更让人疑团重重了。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法庭判决的赔偿额高得出奇,而按照美国的司法惯例,律师的报酬可达到赔偿额的20%到30%。同为药品副作用问题,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的“伟哥”在上市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造成983例死亡,其比例远远高于在全世界600万服用过“拜斯亭”的患者中的53例的可能与此有关的死亡。但辉瑞不仅不收回这种药品,美国律师也无兴趣发动“全球性索赔”行动。两种标准昭然若揭。特别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巧合”是,拜耳公司不仅在降胆固醇药方面是辉瑞的竞争对手,而且在“伟哥”类药品方面也是后者的对手。拜耳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正在研制副作用远比“伟哥”小的“瓦德纳菲尔”。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保密措施十分严密,这种新药的样品却在最近不翼而飞了。
  据《法兰克福汇报》援引德国美国商会负责人的话说,这场战争的真实背景在于,冷战结束后德国和美国的共同敌人不存在了,德美企业的经济竞争加剧了,德国和美国的关系在恶化。以这个坐标去观察这场风波,人们会恍然大悟。日前,拜耳公司表示,对它的控告是“站不住脚的”,拜耳决心全力自卫。这场风波如何发展,值得人们关注。(本报柏林8月2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