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大师与音乐永存——缅怀团伊玖磨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28
第11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大师与音乐永存
——缅怀团伊玖磨先生
卞祖善
  1984年夏季的一天,我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同学打电话约我去中央音乐学院参加日本著名作曲家团伊玖磨先生举办的学术讲座,他那时担任先生的秘书和翻译。于是我欣然前往,聆听了先生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演讲。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先生提出了一个极富启示性的理念。他说:“当代作曲家要站在本民族和国际的纵横交汇点上思考自己的创作。”即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吸收世界文化遗产和成果,予以变革创新,以避免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世界主义。“纵横交点论”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今作曲家舍此将断无成就。
  团伊玖磨先生身体力行,他既创作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小象》和独唱歌曲《花丛中的街头上》;又谱写了《A调交响曲》和歌剧《夕鹤》、《光鲜》等力作,生动地体现了他提出的继承创新的理论具有无比的生命力。他的音乐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性,又富于国际性和时代感。
  团伊玖磨先生长期热心于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且贡献卓著。
  1991年,他在东京发起“国际丝绸之路作曲比赛”,亲任评委会主席并邀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教授出任评委。中国青年作曲家吴少雄以交响随想曲《刺桐城》获得第三名,从而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此次比赛体现了先生在“思考日本和欧洲的距离”时,不可“超越位于其间的邻国——中国”(先生认为“若不了解中国,日本的事情更无从做起”)。不可超越亚洲的文化观,以“丝绸之路”作为迈向世界的文化通道。因此他的管弦乐组曲《丝绸之路》(1953年)、交响幻想曲《万里长城》(1984年)、管弦乐幻想曲《飞天缭乱》(1991年)和歌剧《杨贵妃》(1958年首演)等力作,不仅在日本、中国,而且在国际乐坛上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今年3月,世界大提琴大师马友友从北京开始实施他的“丝绸之路计划音乐会”,正表明团伊玖磨先生当年对“丝绸之路”文化高瞻远瞩的理论与实践,如今业已形成一种国际文化现象。
  5月31日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隆重举行的“团伊玖磨作品音乐会”。日本女高音歌唱家足立五月(AdachiSatsaki)演唱的歌剧《夕鹤》、《杨贵妃》选段和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飞天缭乱》等管弦乐作品,受到北京千余名听众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赞赏。
  团伊玖磨大师对当代音乐、对日中文化交流与友好作出的杰出贡献,激起人们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缅怀。大师的音乐必将永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