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播火者的诗碑——观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24
第11版(文艺专页)
专栏:

播火者的诗碑
——观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
曾镇南
  看完了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在一段静静地、长长的沉思中,我又想起了鲁迅用来怀念亡友的“悬剑空垅”的典故。借助声光音画所编织成的这部革命历史人物文献纪录片,把瞿秋白为追求光明而窃天火,播火种的艰难而悲壮、短促而光辉的一生,表现得“多么有力,多么凸现”。这已经不仅是悬剑于空垅,使瞿秋白所宝爱的思想的青霜剑凸现眼前,而且是矗碑摩云汉,使瞿秋白的全人与魂魄活在后人心间了。
  历史文献纪录片虽然借助了影视艺术融汇音画,兼采声光,合成众美而又动感强烈、变化百出的映写手段,和一般故事片、艺术片一样,能给观众以浑然整然的具象冲击力,达到单纯阅读历史文献和传记所不能有的直观灵动的效果;但究其底里,构成它的骨骼和灵魂的,毕竟是真实的史事和真人的行状言动的忠实纪录。《瞿秋白》一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严敲细考,真材实料,具备了征信不诬、直书不隐的史学精神,绝不让一丝一毫的故事片成分掺入,绝不容幻设的一事一景一言出现。它的材料主要来自党史上有案可稽,有文可引的历史文献,瞿秋白卷帙浩繁而又独具风格的著作,历史见证人及其后代的回忆、引述,等等,同时也吸引了瞿秋白研究的已有定评的科学成果。整部解说叙述的脚本,写得翔实精炼,整饬有序,眉目清爽,洵为史家之笔。
  瞿秋白的一生,曲折而多艰,一身而系乎时代风云、党内重任、文坛风雨,是大浪之巅的海燕,追求光明的赤子,慷慨就义的烈士,又是文雄百代、并世无两的大文人。他功业奇高,但又坦陈阙失,率真面世。对他的评价,一度聚讼纷纭,谤尘四起。直到新时期开始的清明盛世,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的历史地位才最终论定。作为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业的这种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更加大了史笔传叙的难度。《瞿秋白》一片的主事者、编导者以严肃认真,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细不苟、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完成了这一颇具难度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
  恪守史笔的求实求真之道,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求电视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瞿秋白》一片的成功,更表现在它那使朴素的史笔生辉的各种电视艺术手段的精致的运用。“绘事素而后绚”,编导是很懂得这一艺术的辩证法的。在对大量材料的剪裁取舍中,在电视画面的色调的调配,节奏的控制,场景的转换,音声的穿插中,不仅可以见出他们卓荦的史识,也可以多方面见出他们精致的艺术匠心。
  其突出的表现在于:一是立主脑,重传神。瞿秋白一生功业是多方面的,编导在此片中确立了把瞿秋白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播火人来传述的主旨,每集片头都以“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为导语。这是瞿秋白早年怀着“要求改变环境,去发展个性,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的志愿到俄国去采访、考察、学习时说的话,是“窃火者”的心音。以它萦绕全片,形成一种诗歌的复沓效果,一下子把观众引入瞿秋白高远纯洁的精神世界里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宵”。这样的艺术处理的确提升了全片的艺术品位,强化了全片诗的情绪。
  二是两点论,画全人。《瞿秋白》一片所映写传述的瞿秋白,有着活泼泼的生命,真实可信,高大可亲。如不避讳瞿秋白在早年的精神探索中曾一度在“现实的政治恶象的激刺下”产生“厌世观的哲学思想”,甚至想从佛学上寻找出路;也不避讳他曾犯过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和在《多余的话》中剖露的内心矛盾、苦闷、困惑。阴影和光明总是相依存的。不取通体光明的写法,适足以见出一个不无阴影但总体光明磊落的文化先驱的真实的伟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