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爱洒伊犁河谷——记“边疆军民的好医生”闫鸿法、龚惠云夫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03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洒伊犁河谷
——记“边疆军民的好医生”闫鸿法、龚惠云夫妇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贾永本报记者翟启运
  长长的伊犁河缓缓流淌,滋润着伊犁河谷肥沃的土地与草场。今天,河流两岸的人们虔诚地把两位军医当作圣洁的化身。
  他们就是被誉为“边疆军民的好医生”的解放军第11医院脑外科主任闫鸿法、内科主任龚惠云夫妇。
  1970年底,上级决定在西北边陲建立一所野战医院。怀着一腔热血,结婚刚刚3天的闫鸿法、龚惠云双双来到天山深处。
  一条荒山沟,两栋破土房,几顶旧帐篷,就是这所新医院的院址。时至隆冬,极目之处,尽是厚厚的冰雪。到达边关的第一个早晨,夫妇俩拎着水桶到涝坝提水。雪深坡陡,一个趔趄倒了两个人,刹那间,溅起的水花把身上的棉衣变成了冰甲。伏在冰冷的雪地里,夫妻俩的心降到了冰点:为这样的地方放弃乌鲁木齐的舒适环境,值吗?
  一次野外巡诊,使他们顿悟到了自己的价值——
  贫困和疾病塞满了巩乃斯大草原的一座座毡房。因为缺医少药,许多牧民把小病熬成了大病,年纪轻轻就曲卷了身子。
  在一顶帐篷前,龚惠云发现一位面黄肌瘦的中年妇女咳喘不止。一打听,才知道这位柯尔克孜妇女,患咳喘已一年多,根本没有看过病。龚惠云抓起听诊器跑过去。
  那位妇女疑惑地打量着眼前身穿白大褂的女人,边咳喘边往后挪着步子。龚惠云有些急了,将听诊器压在自己的胸口比划着。谁知,越是这样,中年妇女越是慌张,幸好一位懂柯尔克孜语的战士赶过来,才解了围。
  “她患的是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症,再拖下去会有生命危险的。”龚惠云忧虑地环视着无际的草原,恨不得把有牧民的地方都走到。
  明白了龚惠云意思的柯尔克孜妇女满眼泪花,她盯着给自己打针拿药的龚惠云,问战士这个会看病的女人是不是天上下来的?当战士将她的话翻译过来,龚惠云笑着托了托眼镜:“你告诉她,我们是解放军的医疗队。”
  见到草原上来了戴红星的医生,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喝的奶茶都端了出来。捧着滚烫的奶茶,夫妻俩未开口,泪就流了下来。他们发誓:再苦再累也要留下来!
  这一留,竟是30年……
  没有什么比责任和爱心更能迸发一个人的创造力的了。当时,天山公路正修到这里。山高路远,一些颅脑损伤的筑路官兵和民工,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献出了生命。学普通外科的闫鸿法向着颅脑外科的高峰冲刺。1975年,他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为一位名叫孙长青的战士成功地实施了颅脑手术。那时,即使在中等的医院,开颅手术也未普及,在高原开颅更是绝无仅有。当闫鸿法的文章和患者康复后的照片,一同登上权威的医学杂志时,医学界震惊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教授称赞闫鸿法是我国第一个把开颅手术送到3000米高原的人。
  “脑立体定向临床研究”、“原发性视丘下部损伤”、“在天山山区救治严重多发伤”……在天山深处,在冰雪世界,在茫茫草原,闫鸿法用灵巧的双手,填补着我国高原医疗的一项项空白,也一次次把各族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
  短短几年间,闫鸿法把只有自己一位医生的颅脑科发展成为兰州军区脑外科中心,成了伊犁河谷远近闻名的颅脑外科“第一刀”:他成功地为3000多名患者实施了开颅手术,他用脑立体定向术治愈的癫痫病人占了全国的1/6,他的50多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丈夫一样,妻子龚惠云的医术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突飞猛进: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她不仅成了“全能”的医生,而且用爱心和真情赢得了患者的爱戴。
  46岁的哈萨克族中年男子哈英别克被闫鸿法抢救成活后,由于伤势太重,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龚惠云和科里的医护人员轮流特护着哈英别克。
  喂饭喂药,洗衣擦背,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救治护理,哈英别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出院那天,哈英别克紧紧地握着龚惠云的手,孩子似的一字一顿地说:“谢谢——妈妈!”见这个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哈萨克男子称自己为“妈妈”,龚惠云的脸腾地红了,经旁边人的解释,才知道当地人有个风俗,谁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谁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在伊犁河谷和巩乃斯草原,有多少人称龚惠云为“妈妈”,连她自己也说不清。随着他们夫妻俩的名声远播,一些来自四川、广东等地的患者慕名来到边关医院就诊;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的许多大医院也许以优厚的待遇调他们去当业务骨干。
  闫鸿法、龚惠云又何尝不想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内地大城市:龚惠云的父亲去世后,70多岁的母亲孤身一人在西安生活;他们的一双女儿,小小年纪就不得不翻山越岭到牧区学校就读……
  然而,缺医少药的边疆军民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闫鸿法不会忘记,当年初涉颅脑外科时,一位患脑瘤夭折的哈萨克族女孩的父亲,忍着悲痛将12岁女儿的遗体捐献到医院供他解剖的感人场景;龚惠云也不会忘记,一位边防战士和两个维吾尔族老人在暴风雪之夜将自己迷路的女儿送回家的动人一幕……调令一次次到来,夫妻俩又一次次退回,一双女儿大学毕业后,也被他们留在了新疆。
  常年的野外巡诊,高强度的登台手术,年过半百的夫妻俩落下了多种疾病,闫鸿法的身上至今还留着当年骑马巡诊时磨出的厚厚茧子,龚惠云美丽的右眼也献给了边疆高原。
  “与双目失明的人比,我还有一只眼睛;与残疾的人比,我还有完好的大脑和四肢;与癌症患者比,我还有个健康的身体。我没有理由停止为边疆军民服务。”54岁的龚惠云这样诠释着她心中的信念。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对好医生。闫鸿法先后三次荣立二等功,被评为“全军英模”和“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龚惠云被授予“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并当选为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夫妻双双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就在龚惠云作为全军科技干部的典型,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回到西北边陲不久,另一条喜讯又传遍了伊犁河谷:曾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接见的闫鸿法被中央军委授予技术少将军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