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种桑绿沙洲养蚕富农家——宁夏国外引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03
第7版(国际)
专栏:

种桑绿沙洲养蚕富农家
——宁夏国外引智见闻
  本报记者吴志华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长年干旱少雨,按理说不宜种桑养蚕。然而,宁夏人在“开发大西北”的激励下,近年来积极引进智力,不懈地钻研和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塞北大地建起了一个大规模的蚕桑基地:桑园两万多亩,蚕种场一个,烘茧站三个,缫丝厂一座,每年养蚕7000张,生产鲜茧280吨,年产值达1600万元。
  记者来到距银川一百多公里的吴忠市郊桑园基地。立秋刚过,桑园里仍然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株株桑树伸展着长长的枝条,绿油油的桑叶迎风摇曳。
  “在塞北大地上,桑树也能长得那么好,我们未曾想到过,”记者不由感叹道。我们的陪同,宁夏蚕桑工作站站长李学笑着说:“的确令人难以想象。”宁夏年均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种桑养蚕确实面临着许多难题。为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良桑树品种和蚕种,进行培育和筛选;另一方面又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考察和指导。短短几年间,就有日本、以色列、美国、印度等国专家先后被请到这里讲学和培训技术人员。国外先进的雄蚕专养、节水灌溉等技术也被相继被引进采用。同时,他们还同巴西以及日本等国建立了信息交流、蚕种引进、设备选型、人员培训等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引智措施,一个个生产难题迎刃而解。现在,宁夏不仅能种桑养蚕,而且得益于当地日照时间长,桑树甚至比南方长得更好;由于天气干燥,蚕茧品质也特别好,缫出的生丝比南方传统的蚕桑产区还要好。听着李学的介绍,我们仔细观察,果然这里的桑树枝条长,叶片大,枝繁叶茂,不同寻常。
  引进一项先进技术可以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样,引进国外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做法,也可以带来非凡的佳绩。1999年6月,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宁夏派出一行13人到南美洲巴西考察养蚕业。他们学习了当地的蒸气烘茧、自动化催青等技术,考察了解巴西工厂化、规模化养蚕。当地以缫丝厂为龙头,组织桑农养蚕。工厂负责育蚕种、收蚕茧,农民种桑树、养幼蚕,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受巴西经验的启发,他们回国后,便着手以桑蚕工作站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桑蚕产业化体系:种蚕场培育蚕种,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户种桑养蚕;工厂收购蚕茧,加工缫丝。缫丝厂、蚕种场和成百上千的农户联手作业,在科技开发的带动下,一举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养蚕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当地蚕桑业的规模优势,提高了生丝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也为全国蚕桑业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从桑园里出来,我们随意走进了附近一家养蚕户的小院。院前院后是新盖的两排平房,户主老叶正在蚕房里忙着。蚕房中央堆着新采摘的桑叶,沿墙木架上整齐排列着一屉屉的养蚕格筐。老叶告诉我们,他们家种了2亩多地的桑树,一年养蚕收入可达3000多元。
  说起养蚕给家里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叶老汉喜上眉梢:“这比种粮食强多了。”他说,养蚕不影响干别的农活,老人、小孩都可以帮忙,“娃娃们可喜欢养蚕哩!”每逢放学休假,他们就在家帮着采收桑叶,喂养幼蚕,不亦乐乎。
  种桑养蚕使宁夏近2万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种粮吃饭,养牛耕田”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特别是在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当地农民利用井水灌溉,在荒地沙丘上建起桑园养起蚕,不仅使农民脱贫致富,而且也为治理荒坡沙丘,改善生态环境闯出了一条新路。
  谈到桑蚕业发展前景,宁夏外国专家局局长马继凯对记者说,自治区政府已将蚕桑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之一,要求加大引智开发力度。最近又确定在南部山区红寺堡扬黄扶贫新灌区中,再开发10万亩桑园,使宁夏最终形成50万亩的蚕桑生产规模,可让8万户40万人脱贫奔小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