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南远景,军人——从杜甫草堂打油诗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0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七嘴八舌说门票(7)

南远景,军人——从杜甫草堂打油诗说起
  位于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从公元760年到765年,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
  可是这样一个地方,不知从何时起被圈了起来,包括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和草堂都成了“园中园”。老百姓前来参观,先买五元钱的门票;走到“园中园”跟前,又要买二十五元的门票,才能看到旧址上的茅屋。不少远道而来的参观者走到“园中园”前,欲进不能,欲罢不忍,只好咬着牙、怀着一肚子的不高兴再出二十五元。更多的旅游者或承受不起高额门票叹口气作罢,或干脆不入作无声抗议。总之,进去和没进去的都对如此收费有意见。这些意见有时向工作人员直接提出,更多的则是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笔者曾在草堂“留言簿”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诗圣一生贫穷潦倒,而其屋已成摇钱树矣,悲哉!”公园西北角的“一览亭”墙壁上,更是写满了如此内容的打油诗,成为一道景观。
  其一曰:高楼下望见莲池,树上知了聒不休。可怜穷人休憩地,今番又要交钱游。
  其二曰:远足草堂登古塔,旧址近在却未达。诗圣结庐修身性,后人圈祠把家发。
  其三曰:游此草堂心喜欢,可怜我本穷光蛋。诗圣遗迹在园内,为了繁荣要收钱。
  有的外地游客眼望草堂,不能瞻仰,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
  其一曰:千里迢迢看草堂,不见诗圣真冤枉。高额门票难承受,只得来生再补偿。
  其二曰:杜甫草堂景色美,青山绿草白云飞。可怜价钱太昂贵,糊里糊涂走一回。
  有的对比过去批评道:初游草堂七二年,翠竹楼阁荷花莲。春光明媚今到此,草堂旧址要收钱?!
  有的假借怪罪杜甫抒发对乱收费的不满:绿草青青绿水甜,诗圣杜甫真会选。私盖草堂不纳税,变着戏法收我钱。
  有的借九泉之下的杜甫之口,直截了当地尖锐讽刺:杜工部一生贫寒,盖瓦房没有银钱。结草庐四五六间,写成了不朽诗篇。没想到过了千年,茅草房被人圈占。老百姓想去参观,要多交二十五元。杜诗圣九泉哀叹:“成都人真会挣钱!想发财请走正道,别给我老杜丢脸!”
  这些打油诗写在公共场合的墙壁上,固然有失文明,但它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对旅游景点高收费的反感。
  无独有偶,成都的武侯祠也修了“园中园”,有关诸葛亮遗迹的精华部分也被圈了起来,收高额门票。陕西骊山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等都是如此。其它城市类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可见,这种通过“园中园”收高额门票的做法,已成了旅游景点的通病,老百姓不禁要问:收如此高额的门票费干什么?要发奖金的话,也应该发给那些先贤和他们的后代。老百姓心里有本账,所以对这种巧立名目乱收费的作法有了意见就不足为奇了。
  更让人感到羞辱的是,先让你买张一般价钱的票进去,等到了关键部位再“宰你”。不进去吧,千里迢迢就是奔着“精华”部分来的;进去吧,除了经济承受不了外,真有些被人绑住“宰杀”的感觉,人格受到的侮辱是旅游者终生难以忘怀的。
  不少发达国家,城市公园及其内部设施都是免费向人民开放的。我国经济发展没有达到这一步,旅游景点适当收取门票也无可厚非,但超出景点投资、维修、发展费用及人员工资一大截,把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的景点作为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摇钱树,则是极其不公平的。而且,此风一长,老百姓花钱买气受,原本愉快的旅游生活,变了受气受辱,增加了社会不应有的矛盾,也给旅游事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