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珍惜民歌这片沃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0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珍惜民歌这片沃土
陈哲
  收集民歌是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爱护并传播民歌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近几年,表面上看,举办民歌节、介绍甚至改编民歌、创作新民歌,好象渐成气候,其实,我们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爱护珍惜民歌的意识和机制。大家谈起广西民歌节,不少文化界的朋友说:现在的民歌节是重金投入大制作,观众看完了却抱怨,怎么都像外来的东西?真正属于本土的民歌在哪儿呢?
  话不错,问题挺尖锐,歌山歌海的地方拿上台的是什么呢,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富饶的民歌聚集地,在这个新世纪的舞台,却唱着别人的流行曲!起码对文化资源来说,不公平!
  近年我七进山寨,有些故事挺让人难忘。土风民歌挺有色彩,本身也很健康。几杆老枪,一顶竹笠,烟圈袅袅中聆听族人向鸟儿“学唱来”的歌,真觉得城里人胡攒出来的所谓民歌挺猥琐,行内叫这类东西是“伪民歌”。山民们对着你唱他部族的故事,一位妇女唱着少年时就有恋人,你能觉出她歌声里的意韵在你血管里流动,会渐渐忘我;邂逅二十年前情郎的山歌,火塘边给你吹的一段山管或古歌,令你感叹它们比你所知的生命长得多!更甭说城里舞台上那点文化、那点节目、那近亲通婚相互拷贝的排行榜唱片相形之下是如何苍白了。我们喊着弘扬民族文化,频频听到的却是把别人家园的故事变成了你的情愫,可许多文化血液、基因、人文元素我们没有吗?!不对,山里那些老人家、那些原住民守护神一样保留着美丽的种群符号,一次次给我们这些民族大家庭的后来人许多意外的惊喜和文化的幸福!应该说,我们的人文资源比一些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要多得多,区别是:人家认真做了我们没做;人家做“真”了我们做“假”了;人家做得很有心情,我们做得浮嚣连篇把自己都弄傻。我们自己的“原始绿草”那么好,为什么花重金请人家来插“塑料花”?!为什么搞得如超级夜总会般富丽堂皇却没一点自己动人的颜色?!一个民族仪式方阵和老太太三声部的对话就足以把所有的不真不实不俗不雅的矫情全部压垮。近年舞台和电视晚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土生土长的文化的轻视态度,过多地借用外在的现代化设计,把包装、改造看得太重要。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住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根本。既然是民歌,民歌民俗在哪?文化品牌、文化品位怎么定位?你将来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自己清楚吗?如果不清楚的话,这是不是误区?如果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眼光和兴趣,那所谓的商业运作成功又在哪?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怎么能以一种所谓“商业运作”来掩盖自己已经存在的巨大失误?
  自从世界音乐吹进国门,我们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及传播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诚然,文化产业和个人消费是新的增长带动点,但不能顾此失彼,一味追随市场的低级形态,以所谓华丽的包装和外表替代文化的本质。尤其不能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质和根本,变成千篇一律的商业味。我说的民歌,仅仅是举一个例子,因为我是音乐人,其实类似的本土文化,非常原汁原味的东西也很多,在注重借鉴、讲究包装的大潮中千万不可忽略了他们。他们中间的传统经过千年洗礼,已深深植根在这片土壤里,保护、珍惜、振兴他们也同样可以给我们的舞台、我们的现代文化注入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