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华盛顿墓前的志愿老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07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华盛顿墓前的志愿老人
多多
  我想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位老人,不会忘记邂逅他的那个夏日。
  虽然华盛顿被绿色包围,但是夏天的热力并不输于北京。特别是到华盛顿市郊的华盛顿故居,田园似的布局让人不得已常常是在大日头下行走。吸引人的不仅是自然的朴实无华,还有故居每一个角落里散发的美国人对合众国第一位总统的崇敬之情。那里的工作人员都身着200多年前的服装,在我们穿着短袖短裤还汗流浃背的气温中可以想象有多么难受。
  参观结束后,大家在一位穿黑色曳地长裙,带白色镶蕾丝小帽的妇女引领下,走向华盛顿的墓地。在一片葱郁之中,开国总统安静地躺在地下,拒绝被人们放在辉煌的地方祭奠。那位妇女从挽着的竹篮中取出很多纸片分给站在前面的人。上面写的大多是许多历史名人对华盛顿的评价和一些爱国的话语。人们一一朗读,我看见我身边的一个中年男子眼里闪着泪光。在参天大树下,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很神圣。连我这个不大懂英语的外国人都感觉到一种力量。
  这个非正式的仪式结束后,人们纷纷照相并离去。我和父母正想在这里照相留念,突然有一位老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需要我为你们照一张合影吗?”在美国,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于是我们很高兴地请他照了一张。
  照过之后,他递给我们一张很简单的卡片,上面写着“于华盛顿墓前”,底下还有填写时间的横线。他说:“把这个放在你的相册里吧。”这时才感觉到老人和别的热心人不大一样,好像是专门在这里等着帮别人照合影的。
  既然时间宽裕,就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就住在离这里开车15分钟左右的小镇上。他买了一张故居的年票,每个星期来4次,一次4个小时的样子,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照合影。谈话间,发现老人真的是很老了。那么热的天,他的装束是白地浅蓝色条纹的旧式西装,浆得很挺的白衬衣,蓝色领结,白色礼帽,白色皮鞋。显然,他把这项志愿者的活动看得很神圣,才会穿得这么庄重。
  问到他为什么会来这里当志愿者,他从西服内侧的兜里摸出钱包,给我们看了钱包里面的一张照片。一张皱皱巴巴的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位端庄的打着阳伞的夫人,身边是两个穿着西服的小男孩。“这是80年前的照片,这边是我哥哥,11岁,这边是我,5岁,中间是我的母亲。”就是这张照片,让老人如今站在了这里。据他说当时母亲领着他们来这里参观,一个好心人为他们照下了这张合影。后来,经历战争和许多苦难的事情,经历母亲过早辞世的痛苦,而这张照片成了他们兄弟和母亲最后的一张合影。“所以说,你按一下快门,可能留给别人一生的快乐回忆。”
  老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和哥哥在二战时都参加了空军。而这张照片一直陪伴着他。退休后,老人觉得自己还可以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于是他来到这个带给他一生美好记忆的地方,为一家一家、一对一对来自各地的人们照一张不同寻常的合影。
  “只要我还能开车过来,我就一直做下去。”
  老人的话和他已然浑浊但却是那么善良的眼睛至今清晰。
  我们和老人照了合影。我想,我要好好珍惜这两张照片。
  因为回国前事情很多,最后的两个胶卷来不及在美国冲洗。回北京后送去洗,没想到取的时候,小姐给我一个胶卷,说我送的是空卷。就是那个胶卷!我不相信她的话,但什么也不想跟她说。因为即使是赔我几倍几十倍于此的胶卷也无法补偿。
  所有华盛顿故居的镜头都消失了,在她不经意口气说出的经意编造的谎言中消失了。它们成了无法落实到照片上的回忆——那缓缓起伏的牧场,那波托马克河旁的码头,那高大尖顶的粮仓,那放着大面包的厨房,那梳理羊毛线的妇女,那在烈日下打铁的壮汉,更有那位老人和他为我们拍的照片。
  没有照片的提醒,我已经记不得老人的面容了。只有那蓝色条纹的西服和白色的衬衣、礼帽依然印着夏日斑驳的树影。那是深藏于我心的一张照片。感谢老人给我留下这张承载着快乐和感动的珍贵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