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纵横捭阖创新意信笔抒写大气势——评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4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时代乐章“五个一工程”参评作品评介

纵横捭阖创新意信笔抒写大气势
——评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
建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盛大的节日,意义非同寻常。正因如此,一大批庆祝党的80岁生日的精彩之作隆重推出。其中,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日报社、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云南电视台等承拍的八集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无疑是最具分量的重头戏。该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80年党建的历程和基本经验,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加强党建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展现出党领导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相比“七一”前后同时推出的许多文献片,《使命》在立意、格调和气势上别具一格,引起较大反响。
  片中采访人数众多,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从中央高级干部到基层领导,从外国政要到国际知名新闻机构,从来华经商或工作的“老外”到中国出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总共达200多人。尤其是对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进行了采访,由他们直接面对镜头阐述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每每涉及重大事件,围绕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历史决策和大政方略,都通过全方位的采访和旁征博引,在片中得以充分展示。全片以现实为基调,涵盖党的历史,也就是说,兼顾80年,重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突出了90年代以来的各种风雨考验,从而在内容上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的针对性。
  第一集通过解说把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讲话的原话完整地表述出来,并以之为贯穿全片的主线,把党建问题放在党的事业大背景中审视,说明“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红色旅程的动人起点,从1944年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晋察冀根据地出版,河南农民王西玉三次进城购买《邓小平文选》,直到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时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片中着力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思想旗帜上先后书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逻辑,证明了真理的光泽只有经过历史的淘洗,才能愈发光彩夺目,才能愈发生机勃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败得失、历史征程的追述之中,在那些画卷历历在目、跃然荧屏的抒写之下,《使命》主旨鲜明地回答了如下问题:
  一个政党靠什么赢得了人民的选择?一个政党靠什么渡过了历史难关?一个政党靠什么肩负起民族的使命?一个政党靠什么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显然,这些问题是编创者围绕党建内容在创作之初设解的问题,也是编创人员接受的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党建主题的取材空间相对较窄,而要回答的课题又要求具有宏观的视野。正是在这种创作考验中,《使命》各集的选材和主题定位走出了一条新路。八集《使命》,一集一个焦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恰恰也是这些焦点。编创者注重各集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开篇于党的历史定位,收笔于党的历史使命,从指导思想、组织制度、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党纪、党员先锋、执政水平等不同的角度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选择》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旗帜》描画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脉络;《力量之源》表现了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活力的原因;《关键在人》告诉人们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石》把视角延伸到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考验》把关系到我们党生死存亡的党风问题和党反腐倡廉的决心摆在人们面前;《时代先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堪称楷模的优秀共产党员;《复兴之光》铺展开一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壮阔画卷。可以说这些焦点组合形成了我们党的构架,《使命》仿佛把观众带进了中国共产党这座宏大的建筑中,明明白白告诉人们我们党是怎样建成,如何发展的。这样的视野,这样的题材,在以往的文献片中是没有过的,因此可以说《使命》开启了文献片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使命》在发挥文献片激活资料这一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主观性,加大了解说词主观表达和哲理议论的力度。这样做难度很大,却恰恰使《使命》兼具文献片纪实和专题片政论的双重风格,由此拓展出新的叙述空间。《使命》的创意在于,对党史党建素材采取了灵活的组合结构方式,其中对一些人们已经熟悉和不太熟悉的史料做画龙点睛的提炼,不仅体现在如前所述的八集八个焦点的整体布局上,也贯穿于各集的叙述之中。
  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自由结构,素材运用得当。《选择》从摄制组到法国寻找一百年前在中国云南担任总领事的方苏雅的后人起笔,拍到了一百年前方苏雅使用的照相机以及方苏雅当年在中国拍摄的一些写满苦难和期待的人物图片。这样的起笔,几乎不用太多的语言,便描绘出中国在进入20世纪的那一刻沉沦到何等的处境、面临着怎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了。《旗帜》的开头不仅对上个世纪绚丽多彩的余晖作了航拍,也借西方媒介评选千年人物,对人类的一个千年作回顾和梳理,历史伟人马克思被认同,也正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高举的旗帜的永恒魅力。也是在这一集,为了说明邓小平理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掘出了河南农民王西玉三次到县城购买《邓小平文选》的故事,并在现场的采访中,让王西玉以亲身经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农民的传家宝这一事实。这样的构思,匠心独运,切入精巧,善于在历史变幻的长镜头中变焦和聚焦,善于沿着现实发展的峰峦起伏登临制高点,也显示出该片艺术表现风格上的大气势。
  挖掘史料的新意,也是文献片编创者功底深厚的体现。《使命》在展现毛主席书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时,突出了延安炼铁厂生产的那块用做压纸镇尺的生铁,实实在在地说明任何时候生产都是革命事业的保障;在表现延安大生产运动时,重点介绍了培养出一批科学家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说明我们党重视科学技术由来已久;“七大”期间毛泽东强调既要承认山头,又要克服山头主义,说明越是局面复杂,越要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又如:通过江总书记与清华师生座谈时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反映出党的领导人的胸怀与党的历史使命贴切的吻合,体现出很强的时代风貌。
  纵观《使命》全片,一部反映和表现8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面对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和时代的考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文献大片,通过鲜活的历史、动人的故事、丰满的典型和平凡的真理,向人们娓娓叙说、款款道来,令人信服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