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科学种桃桃更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11
第10版(科技)
专栏:

科学种桃桃更红
本报记者赵永新
  汽车驶入位于北京东北郊的平谷县,就进入了桃的海洋:装载着鲜桃的卡车、拖拉机来往穿梭,绿油油的桃园一眼望不到边,挂满枝头的桃子仿佛在炫耀着“大桃之乡”的全国之最:全县大桃种植13.6万亩,面积最大;共有黄桃、白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种类最多;桃子从3月中旬卖到11月底,上市时间最长;年出口量1300万公斤,全国最多……
  短短20年间,平谷大桃崛起北京,香飘全国,享誉东南亚,奥妙何在?被5万桃农拥为“桃司令”的县果品办主任邢彦峰回答说:说一千道一万,还得靠科技。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正是因为北京果研所的专家认定几乎不产粮食的荒滩薄沙地适宜种桃,后北宫村才敢顶着“以粮为纲”的政治压力,弃粮种桃;80年代,平谷大桃如雨后春笋,县委、县政府果断提出要“科技兴果”,60多名果树专家为之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引进优良品种,选育出“八月脆”、“碧霞蟠桃”等新品种,发展温室大桃,形成了“品种齐全、布局合理、果质优良、四季有桃”的独特优势;90年代以来,针对洋水果的冲击,平谷县又制定了生产标准化和果品安全两大主题,科技人员引导桃农增施有机肥,推广果实套袋技术,用生物防治技术取代剧毒农药,使平谷大桃成为绿色桃、精品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行一步。
  “要想富,种桃树;要快富,学技术”——从流传甚广的这句顺口溜中,不难看出农民对科学种桃的认可。说归说,做归做,科学种桃有二难:一是实用技术推广难,二是科学成果转化难。为此,县果品办想出了种种招数:挑选科技能人组建百人讲师团,向广大桃农“现身说法”;编制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挂历,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里;开通两条果树技术咨询热线,随时解答农民的疑问;举办全县大桃知识大奖赛,兴建科技大院等等。近年来,平谷县科学种桃蔚然成风,还涌现出一大批小有名气的“土专家”:桃农李佐生一边拜专家为师,一边向书本请教,率先在全县采用桃树疏蕾技术,以叶定果,以花定果,使营养消耗降到最低限度,收获的桃子个大、色艳、甜度高,外地商贩在他的桃园排队抢购;胡店村桃农王福生,采用电脑营养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定果,结出的“久保”桃不仅个头大,而且果形端正,着色好,3亩大桃年收入4.5万元,被誉为“大久保桃王”……
  尽管如此,邢彦峰主任仍深感不足和忧虑。一是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和国内种桃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大桃保鲜等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三是与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自己的科技水平相差甚远。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差距就有潜力”,“桃司令”认为,“只要抱住科技这座‘真佛’不放,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