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老歌新唱”别变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1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老歌新唱”别变味
张士燮羊鸣
  新时期的歌坛,各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歌曲竞相涌现,群众喜欢的歌手一茬接着一茬,确实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局面。与此同时,不少四五十年代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老歌,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审美情趣,被一些音乐人运用新手法,进行包装制作后重新演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它使熟悉这些歌曲的老年同志回忆起峥嵘岁月、美好年华;中青年也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和熏陶。几代人的感情,往往在吟唱同一首歌曲中共鸣。
  但在“老歌新唱”中,也有一些值得关注、探讨的现象。有些同志由于对这种老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不熟悉,对它的特点、风格了解不够,唱的走了样、变了味。因为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有很大差异。作为歌曲艺术,它在音调上旋律上,都比较鲜明地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假如在重新演唱时,忽略了这些,就很难把握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比如劫夫同志创作的歌剧《星星之火》中的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虽是圆舞曲形式,但是它表现了那个年代人们青春的热情,蓬勃的朝气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果掌握不好它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内涵,只把它当成一般表现爱情的圆舞曲来处理,演唱得过分轻柔舒缓,缠绵悱恻,就背离了歌曲的主旨。再如《南泥湾》,是歌颂延安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大生产的。如果失去了原有的昂扬激越的节奏、唱得油腔滑调,肯定不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不少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抒情歌曲,包括一些爱情题材的电影插曲,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感情质朴、爽朗、纯真、明快。今天要翻唱它,同样也是二度创作,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它的时代特色和风格韵味,不可以随意发挥,草率“翻新”。
  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某些地区,不分场合、地点滥用音乐作品,极不严肃。譬如北京街头的垃圾车,居然录制《十五的月亮》和《洪湖水浪打浪》,在大街上作为收垃圾的信号播放,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一些地下的音像作坊,完全为了赚钱,迎合市场,粗制滥造了一些低级的非法音带,纯粹是对音乐艺术的亵渎。更有甚者,有人把严肃的革命歌曲随意篡改歌词,填进一些低级庸俗、不堪入耳的下流语言。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认真关注,高度重视。
  一首好歌,往往也是一本好教材。唱一首好歌,可以使歌唱者的精神得到升华,也可以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但前提是唱好。唱好,需要“翻新”者艰苦的劳动,需要歌唱者多方面修养的提高。
  一首好歌,也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日子里,许多“老歌新唱”,使几代共产党人从同一首歌受到鼓舞、得到激励。为了使这些老歌在“翻新”时不走调,不变味,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需要大家都来爱护她,珍惜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