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八方风情汇京华曼舞欢歌咏盛世——写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13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八方风情汇京华曼舞欢歌咏盛世
  ——写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之际
本报记者胡果
  金风悄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幕将启。9月15日至25日,八方情韵聚京华,弦歌动地舞生风。
  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轻灵的孔雀舞,雕塑出傣家少女的优雅;刚劲的牦牛舞,挥洒着康巴男儿的粗犷。马头琴低回,倾诉着大草原的深沉辽远;都他尔欢快,弹奏出戈壁滩的奔放热忱。几句对歌,闪烁着八桂壮家的机智幽默;一曲花儿,传递出河湟回乡的坚贞情怀……可以说,一段舞,就是一部飞扬的民族历史;一阕歌,就是一方土地怦怦跳动的心脉。中华文明的悠悠长河由此光影斑斓,民族文艺的百花园地因而多姿多彩。
  21年前的1980年,也是9月,56个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冰河解冻后的欢欣奔向北京,共赴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秋响起了春的旋律。21年一台戏,盛世弦歌万千情。这21载,是共和国走得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民族民间文艺长足进步的年代——
  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优秀作品优秀人才源源涌现。10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孔雀奖”成功举办,5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活跃民族地区;
  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玉带轻舞,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民族文化事业机构9935个,从业人员63088人。1992年启幕的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覆盖91个地州盟市7300多个乡镇,投入资金63.73亿元;
  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积极抢救,民族文化生态合理保护开发。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已被列入《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由56个民族的5万余名文化工作者参与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已编辑出版142卷195册;
  民族文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族地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全部建有中等艺术学校,国家民委直属的高等院校、文化部直属的高、中等艺术院校内,也常年开设少数民族班。
  21年的历程充分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没有广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就没有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累累硕果;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又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推助力。
  锣鼓声声,大幕开启。21年后的会演,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艺事业的盛大检阅,更是中华大家庭迈进新世纪的从容亮相。56个兄弟民族,42场连台好戏,唱响团结、繁荣、进步的时代强音。2001年的金秋,迎来最动人的收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