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创新出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25
第9版(民主和法制周刊)
专栏:民主法制述评

  安徽人大工作近年来在“到位”与创新上下功夫。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到位”就是充分行使法定职权,创新就是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断探索新举措,求得新发展。“到位”需要创新,创新才能“到位”——
创新出活力
本报记者徐运平
  6月下旬,记者随全国人大组织的“地方人大工作巡礼”采访组穿行于江淮大地。从省会合肥到古城寿县,从黄山脚下的歙县到大江岸边的铜陵,安徽各级人大的创新精神和民主气息,宛若清风拂面。
  务实创新造良法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在立法体制、立法项目和内容上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地方立法的新路子。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共制定、修改、批准地方性法规266项,其中本届以来76项。除实施性立法外,创制性立法占2/3。
  省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地方性法规时采取“归口审查,一包到底”的做法,没有统一审议的环节。近年来,他们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实行有地方特色的“三审制”。即一审时,由提案人在全体会议上作法规草案说明,由分组会议审议;二审时,由有关工作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建议修改情况的说明并提出修改建议稿,由分组会议审议;三审时,由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这一创造性的审议制,既符合立法法的要求和地方实际,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法制委员会和相关委员会两个积极性。
  本届以来,安徽有4件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即1998年12月关于修改《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的决定、《安徽省民用机场净空环境保护条例》;2000年7月《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公民旁听办法》、《安徽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特别是对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作了细化和规范,把公民旁听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新举措在全国地方立法中位于前列。
  创新出良法。去年上半年他们实施“321工程”制定《安徽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是立法创新的成功范例。“三个提前”:提前立法调研、提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前形成综合材料。4月至5月,改变过去一审前不做调研的做法,通过各种形式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的意见。“两次听证”:6月至7月举行了两次立法听证会,听取省直有关部门和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对草案的反应。“一次论证”:在两次听证会之间召开了一次专家论证会,对法规草案进行深入的评估和论证。这一条例去年7月颁布实施以后,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让选民“评头品足”
  在安徽,选民评议人大代表,代表评议常委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选民、代表、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已初步形成了良性监督机制。
  1999年9月,寿县建设乡南堤村选区5名县、乡人大代表向68名选民代表述职,选民代表当面对代表进行评议,并提出了“规范村务管理,改造低产田,改造农村电网”3条意见。代表闻过则喜,认真督促乡政府整改。今年6月,记者在当地了解到,代表已向选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村里村务公开已形成制度,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块小黑板,每月、每季将村里的收支情况、重大事项、农业税分解到户数予以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200亩无渠缺水的低产田的分期改造已取得重大进展,乡政府在这里建起了科技示范园,如今园里的麦苗绿了,辣椒红了,更结束了“淮水村头过,耕种无水灌”的历史;完成了全村632户的电力改造,电费由原来的每度1.4元降至0.85元。安丰塘镇人大主席朱宏纪说:“选民评议代表活动增强了代表的代表意识,提高了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是个好办法。”
  歙县让代表对常委会“评头品足”不失为一种新探索。去年10月至12月,该县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代表评议常委会工作。全县1300多名市、县、乡镇人大代表参加了评议,常委会在评议大会上向代表述职。来自不同单位的40名代表在评议大会上发言,就常委会在监督、任免、代表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2条意见。常委会对代表提出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时间表,明确了领导责任制。通过接受代表的评议,常委会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依法行使职权的责任意识。
  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去年首次开展了对6位副市长的评议,在加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评议会上,常委会邀请了60名人大代表列席,进行分组讨论并对副市长提出书面评议意见。常务副市长张庆军对此感受颇深,他对记者说:“第一次面对面接受代表评议,刚开始觉得是不是‘出难题’。通过评议我感到,政府领导由人大任命理应接受人大监督,通过评议还大力促进了政府的工作。如市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率先在全省实行政府采购的改革,使采购成本降低了近20%。”
  “代表小组”在行动6月26日下午,铜陵市广播电视局简陋的会议室里,市第十五人大代表小组正在面对面听取广电局长陶普成关于《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加快广播电视中心建设决议》执行情况的汇报。记者在旁听汇报会时了解到,1999年7位市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市广播电视中心建设的议案”,常委会作出了决议。这项总投资1500万元的工程,目前进展如何,能否在2002年底如期完成,代表小组当天来到现场督办。局长陶普成在向代表们详细汇报工程的进展情况后,当即立下“军令状”:作为市人大决议的具体落实部门,一定要把代表的议案落实好,使这项工程如期完成。
  在闭会期间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铜陵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做了有益的尝试,不再是“代表、代表,开会就了”。他们把全市261名代表分成37个代表小组,打破过去单纯按选举单位划分小组的做法,将远离市区的工矿企业代表与附近农村代表编为一组,城区按行业编组,推选具有组织能力并能提供活动条件的代表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并制定了代表小组活动的具体办法,使代表活动的落实有了保障。本届以来,全市的代表小组围绕经济建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等活动230多次,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400多条。
  1998年,第一、九、十一代表小组针对该市洲圩区连年涝灾,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情况,提出了对能耗高、故障多、效率低的集体泵站进行改造的议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发生涝灾时,大通和悦站由于缩短了排涝时间,使500亩辣椒地免遭涝灾,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25万元。截至今年5月政府已完成了60%的改造任务,比技改前提高效益20%以上,大大降低了涝灾损失。此举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附图片)
  题图:组织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选民进行述职,使人大代表自觉接受原选举单位或选民的监督,这是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于去年进行的一次尝试。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将组织1/4的人大代表参与述职。
  同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