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医患关系有矛盾听听医生诉苦衷 医生心病谁来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21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患关系大家谈⑩

医患关系有矛盾听听医生诉苦衷
 医生心病谁来医?
  ①
  前些日子,陪护年已70岁的母亲上医院,按照母亲一定要找个“可靠医生”的嘱咐,我专门与已经是本地有名的心脑血管专科医生的一位中学同学作了预约。见了面,老同学十分热情,为母亲仔细认真地检查了病情。令我奇怪的是,他在写处方时每开一种药都要停下来追问我:“你说行不行?”我实在忍不住刺了他一句:“要是我能知道行不行,还来求你这个医生干什么?”这一下竟让他一脸尴尬,苦笑着对我说:“你不懂呀,老同学,这都成了我的职业习惯了。现在的医生是越来越难当,我们有时候只有一半的处方权,另一半得听病人的啊。”
  这一番话让我心里不由得慨叹不已。我的这位同学医学本科毕业,凭着扎实的基础和临床实践锻炼,医术突飞猛进,成为所在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曾经把许多垂危病人从死亡边缘挽留了回来。而现在却连开个处方都思前虑后、畏畏缩缩,一点也没有了过去的敏捷和果断,前后判若两人。
  记得曾有报道说,有的医务人员在过去只要患者有1%的挽救机会就会全力以赴,而现在没有90%以上的把握,就不敢轻举妄动。初闻此言,我总觉得有作态之嫌。而现在耳闻目睹地感受了,才认识到不好的医患关系不仅给患者利益带来了损害,也已经给医务人员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
  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复杂,但不可否认,也有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的因素。随着社会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数不少的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它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
  对医疗技术过高期望,则是不切实际的,现有的医学水平还远远达不到治愈任何伤病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大家习惯了等值交换,甚至期望得到更高回报,而在医疗消费中,如果把就医看作一种消费的话,付出很可能就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要理解医务人员常常是在冒着失败的巨大风险竭尽全力挽救着每一个垂危生命。在我们要求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尊重生命,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宽容他们不可抗拒的失败,不要给他们本来已经紧绷着的神经加压,让那双握着挽救生命的手术刀的手不再颤抖。
陕西省清涧县人民医院贺永军
  ②
  我家几代都是当医生的,孩子还是个医学博士。我现已过退休年龄,也算是个专家,仍然在出诊工作着。在接诊病人中,近几年来时常惹气,多因为病人不配合,发烧也不化验血常规,真让人无法理解,有时甚至想不出诊了……后来,我渐渐弄明白了,病人不愿化验,一是怕花钱,另一个原因是怕采血时疼痛,还有的怕麻烦。在病人心里就认为中医专家把脉后就应确诊,还化验什么?殊不知,中医诊断也要讲四诊八纲,必要时一定要结合现代检查手段。
  说实在的,常言道:事怕翻,理怕颠嘛。很多患者都缺乏医药卫生知识,当医生的只好多说几句话,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别怕麻烦,多解释、多说服。假设自己也是个患者,以平常心去对待每个人,我一定要放下专家架子,想想自己是个党员,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再还给他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个当大夫的,人人从我做起,渐渐定会提高患者的素质和卫生知识,也定能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不知诸君以为然否?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杨元德
  ③
  在日常工作中常碰到一些“刺儿头”病人,“事多”、“难伺候”。据我观察,患者之所以这样是有具体原因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富有人情味又不失原则。尤其当碰到“难缠”“刺儿头”病人时,多一份理解和解释,多一些策略和技巧,再加上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就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李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