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精品背后是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23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精品背后是精神
仲言
  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圆满结束,200多件文艺作品入选其中,这是对近两年文艺工作成就的集中展示和检阅。
  这届“五个一”的创作生产过程正好同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重大节日相衔接,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版、演出和播映作为整个纪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配合有力、作用突出,声势大、效果好,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集中营造了“万众一心跟党走、举国一致求发展”的浓烈文化氛围,成为建党八十周年庆祝活动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面对这一大批精品力作的鲜活出炉,可赞许与总结的话题很多,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精品背后的精神——一种精心选材、深入开掘的精神,一种反复磨砺、精雕细刻的精神,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但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对所选题材发掘的深浅,直接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影响。在今年的入选作品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打造精品力作的艺术激情,精心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不同的艺术角度生动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真实面貌。这里既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描绘;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真实刻画,也有普通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精彩展示。无论是热情讴歌党的革命和建设的辉煌历史,还是真实表现当代社会生活,都不是表面地简单地记录和描摹,而是认真提炼素材,深入开掘主题,悉心塑造人物,在创作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审美的空间,把握时代的脉动,反映人民的意愿,以优异的创作实绩奏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他们新颖独特的艺术感悟,正是靠了这种对生活素材的深入开掘和对表现对象的激情灌注,才使许多作品具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震撼力。
  文艺历史发展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大多传诸后世、历久弥新的文艺精品,都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心血结晶。尽管有些优秀作品确是灵感爆发、一挥而就的产物,但这毕竟是少数。即使是这种表面形式上激情之作,也多是长期积累、萦绕于怀、偶尔得之的某种特殊状态。这次入选的许多优秀作品,不论是个人的创作还是集体创作项目,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或其他舞台艺术,都经过了从选题、论证、初创、征求意见到反复修改定稿的过程。有的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补充新的材料,有的是经过一次次的实地采访和资料查证,有的是在初稿出来后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有的是在原来艺术形式上重新锤炼加工后注入新的艺术生命,有的是经过作者反复琢磨、数易其稿后才最终出手。从中人们可以真正领略什么是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读者和观众才减少了诸多的遗憾,多了些许满足。
  拒绝袭故蹈常、拒绝直白与平庸是多出精品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所在。一部文艺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艺术创新的历史。许多名流大家除了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之外,卓越的胆识和创新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共进,才能在奔流不息的社会进程中,不断捕捉新事物、新感觉,领风气之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篇章。今年的“五个一”入选作品显示出鲜明的创新品格,新生活、新人物、新意境扑面而来,常规的题材、体裁在不断出新,革命历史题材历史氛围的真实性和领袖人物塑造方面有重大突破,现实题材创作中更注重对生活的“发现”,人性的描写在深化,艺术的节奏在加快,新材料、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日趋完善,文艺正在稳步的革新、创造和发展中走向成熟。
  我们真诚地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以此为契机,推出更多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