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为了雪域气象新——全国气象部门援藏工作采访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24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了雪域气象新
——全国气象部门援藏工作采访侧记
彭俊王学健
  缺氧气,不缺志气
  冉光辉的头顶确实光亮一片,年纪轻轻的他,头发已经所剩无几。
  “你是人如其名啊!”记者和这个同龄人开了个小玩笑。
  “这还更显成熟呢!”小伙子倒是个乐天派。
  掉头发的不止冉光辉一个人。在安多气象站,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或多或少的脱发现象。安多是那曲地区的一个县,海拔4800米以上。有人论证过,安多气象站是全世界最高的气象站。
  “世界第一”的称号给安多气象站带来的是艰苦异常的生活工作条件。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一半左右,初来乍到者,快走几步都要接不上气来。水质也十分糟糕,各种有害矿物含量严重超标。至于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更是长年累月地沁入肌肤。从内地毕业到此工作的冉光辉,短短数年,皮肤也黑了,头发也掉了,身体也消瘦了。
  “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这句话,不仅鞭策着西藏所有本土的气象工作者,也已成为来自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援藏人员的精神支柱。
  在西藏采访期间,恰逢第三批气象援藏人员进藏。短暂的休整之后,这些人急匆匆地赶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待到记者结束采访,从外地赶回拉萨时,已经错过了绝好的采访机会。据了解,这批干部分别来自中国气象局机关和全国部分省(区)的气象部门,平均年龄36岁,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在原单位都是处级以上干部,是历次气象援藏干部中平均年龄最轻、学历最高、职务最高的一批。他们将为高原气象事业输入新的血液,新的力量。
  “第三极”的呼唤
  西藏位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由于西藏海拔已深入大气对流层的中部,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发生于此的大气运动不仅复杂而且重要,是影响全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的敏感关键地区,也是解决天气预报诸多技术难题的关键地区。因此,在全球气象界,西藏又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受到各国气象专家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藏的气象事业一度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这里地域广阔,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但气象台站却只有39个,是全国总数的1/65;全区气象台站使用的观测工具、设备普遍落后,观测方法50年来没有根本性变化;人才队伍整体上比较缺乏,尤其是缺少学科带头人……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认为,客观地说,和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和发达地区相比,和西藏在全国气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西藏气象事业现有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鉴于当地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西藏气象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高度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同年9月,中国气象局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拉萨召开“全国气象部门援藏工作会议”,并从此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
  全方位的援助
  30出头的刘殿辉副局长一脸的精神。从他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青山翠木,尽可入画。林芝据说是西藏风景最美的地区,有“西藏的香格里拉”之美誉;林芝气象局则是全区最有朝气的地区局,干部职工平均年龄仅仅30岁。
  给客人们沏好茶后,刘副局长继续作介绍:大规模的气象援藏工作始于1994年,从1995年至今的6年,是林芝气象事业发展最快的6年。在整个西藏,林芝局不仅员工最年轻,业务水平也最高,我们已经连续6年跻身全区业务达标先进行列。
  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成长。气象援藏工作,不仅给林芝带来了优秀的内地气象人才,更给林芝的本土人才提供了异地学习与深造的机会。近几年,仅粤闽两省就接纳了5名林芝局的人前往挂职锻炼。
  据初步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气象部门共有30个省(区、市),2个计划单列市,8个直属事业单位,先后派出136人次参加了援藏工作。与此同时,对口支援单位共为西藏培训各类人员55人次。
  人才的交流与培养,只是气象援藏工作的一部分。在技术支援方面,中国气象局优先为西藏安排了许多高新技术的项目建设,全国气象部门7年间共实施援藏项目161个;在经费支持方面,全国气象部门共提供援藏资金886万元,中国气象局对西藏气象事业的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在组织落实方面,从中国气象局到各有关省(区、市)气象局,都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气象援藏工作。
  “如果说西藏和平解放,给西藏的气象事业带来了第一个春天,那么气象部门如此规模巨大、坚持不懈的对口支援,则是给西藏的气象事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索朗多吉如是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