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9-25
第11版(科技)
专栏:

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
  编者的话
  农业生产的周期本来就比较长,而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周期更长。“九五”期间,我国广大农业科研人员顽强拼搏,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20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700多亿元。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方面,取得诸如转基因抗虫棉、超级稻等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版今天编发一组文章,向读者全面展示这些重大成果,并希望能以此加速这些成果的推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对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再一次证明,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超过42%,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科技的突出成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食物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必须立足于提高资源产出率,提高单产水平,保障食物安全。“九五”期间,农业科研在动植物育种、重大动植物病虫灾害防治、节水农业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1200余项。目前,我国谷物、棉花、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以来,一大批先进农机具、田间管理技术和饲养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广了十大先进农业技术257类,新增产值700亿元以上。
  农业科技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宽,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广阔前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领域的拓宽,农产品加工技术受到重视,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精深加工、医药及生化物质提取等发展较快,使农业的内涵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由初级产品生产扩展到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级产品生产。农业生物技术的崛起,不仅丰富了植物育种手段,而且带动了动植物种苗繁育、动物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试剂、生物农药等领域的产业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和国民经济新的生长点。
  农业科技日益与农业劳动者结合,为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拓宽致富门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先后实施了“农科教结合”、“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西部大开发农民培训计划”等政策与措施,加强了科学普及和职业技术培训,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结合。通过教育、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普遍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农业科技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九五”期间,通过各类推广计划,共培训农民4亿人次。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结构要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需要以动植物新品种创新为突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头等大事,需要以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为龙头,大力开发推广农业产业化技术;我国加入WTO在即,农业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实现技术跨越,加快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农业科技工作的全局,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附图片)
  上图: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119”。游燎汉摄
  下图: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标志着我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席农达摄
  左图: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国抗号”系列抗虫棉。
  左下图:由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玉米新品种“农大108”。
  右下图:由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节粮小型褐壳蛋鸡。季华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