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26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王仲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人的本质是自由还是和谐,这既是哲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甚至是所有人文学者都关注的问题。最近拜读了赵远帆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一书,其中关于国人品性或品质的探索,前人和当代学人都有所涉及,而他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尚柔意识,中国人的精神本性中存在着同样深固的柔性品格。他先后考证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民间工艺等文艺部类的作品,以翔实的材料和可信服的例证说明柔性精神之所在。
  如果仅仅以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柔性精神来概括国人的柔性人格,未必有充分的说服力,尽管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所以作者用较大的篇幅从传统哲学典籍(儒、道、释等家)中总结出国人的尚柔意识,从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处世为人等活动推论出国人的柔性品格,以传统文化中的仁道传统中演绎出崇尚温情孝悌为本、协调亲睦礼仪之邦的尚柔意识。
  作者还把目光转向了现当代社会,并进一步剖析了几位中国现当代的政治领袖和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试图证明,如果在这些政治领袖和杰出人物身上,尚柔意识和柔性品格尚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就说明尚柔意识和柔性品格在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性格中不但仍然存在着,而且这种存在恐怕还是相当普遍的。那么,这种尚柔精神的存在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呢?作者认为,尚柔精神不仅在过去时代塑造了中华民族善良坚韧的民族形象,形成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内在凝聚力,在现代条件下,它们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在创建新生活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加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财富。
  作者对本书的基本概念“柔”做了一些界定,我以为是可取的。书中提到的柔弱之柔和柔韧之柔,稚嫩之柔和老到之柔,两对中的前者似属柔的基本属性弱,后者则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意义的柔,它是一种“刚极而柔”的柔,是强韧之柔。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否做这样的表述:由一般意义的具体的“柔”上升到具有柔的一切本质特性和复杂性的抽象的“柔”,再由这抽象的“柔”上升到具有理性意义的“柔”。后者虽然仍会有柔弱本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比刚还要强的新的柔质。我想,这大概是本书作者的立论之意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