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为了凉山彝胞的幸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19
第6版()
专栏:

为了凉山彝胞的幸福编辑同志:
帮助彝族同胞修筑溜筒河大桥,是我们驻凉山部队建设新凉山的一个事例。
溜筒河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较大的河流之一,它横贯在凉山的瓦岗地区和中河地区之间。河床在群山的深谷绝壁之下,水流湍急,像一只奔腾的野马。当我们部队没有进入这个地区以前,当地人民在这悬崖绝壁的溜筒河上,架设了一条竹制的溜索。因为溜索容易腐朽折断,不知有多少彝胞葬身在溜筒河里。
我们进驻这个地区以后,就决定在这条溜筒河上修建一座石墩木面的大桥,保证彝胞能够安全通行。
修建溜筒河大桥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建筑桥梁用的木材,要到一百二十里以外的白草坡去采伐。这是一座拔海三千八百公尺的高山,上面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全山只有一条八十度的石板斜坡,就是空着手上下山的时候,脚上都得穿着脚码子,双手扒着石缝,稍不留神,就有摔下崖底去的危险;不用说还要拖着几百斤重的树木了。
困难摆在同志们的面前,但八连的每一个班、排都坚决要求担任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最后,这个任务给了二排和木工班。
他们接受任务的第二天,就勇敢地通过了溜索,向白草坡前进。一路上,同志们志气昂扬地走着,向山上爬着。渴了,顺手抓起雪来向嘴里就塞。但是,越向上爬,空气就越稀薄,大家发出了粗重的呼吸声。黄俊忠和姚相云累得昏倒了,苏醒过来,又坚持着向上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第一天他们就砍伐了十来棵树。第二天,同志们就带上了四天的干粮,住在山上砍伐。山上,整天弥漫着大雾,时而夹杂着密密的细雨,雨水汗水把衣服浸得透湿。当干粮吃完的时候,饿了,他们就吃着煮不熟的大米。可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同志叫苦,他们还互相鼓励着:“为了解除彝胞的痛苦,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修建桥基石墩也是十分艰巨的工程。在挖桥基中墩时,需要一分一秒钟也不停地向外抽水,因为稍一停,水就会立刻从四面涌上来。因此,担任这项任务的三排同志们,不但白天在抽水,晚上还点上汽灯继续抽水,一班又一班地抽,抽!在三天三夜的紧张劳动中,几乎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
当溜筒河大桥胜利完成的时候,住在三四十里路周围的彝胞像过年一样,络绎不绝地来到了桥上,他们用含着感激和兴奋的眼光亲切地注视着战士们。彝族老大爷石脚,伸出大拇指对战士们说:
“要不是你们大军来帮我们彝家修桥,真不知还要淹死多少人哩!你们大军真是为我们彝家办好事的军队啊!我们一定要帮助大军清除隐藏在凉山的土匪。”
为了凉山彝胞的幸福,我们一定要把凉山建设得更美丽。
解放军驻凉山部队 孙信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