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以中国为家的洋专家——访“友谊奖”获得者华廉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3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以中国为家的洋专家
——访“友谊奖”获得者华廉仕
本报记者章念生
  来自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专家、中国“友谊奖”获得者华廉仕博士,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在华参与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曾与内蒙古新能源办公室合作,成功地落实了一个户用互补系统示范项目,切实解决了牧区农牧民无电问题;在甘肃省实施了一个太阳能户用系统项目,打开了甘肃贫困无电地区的太阳能户用系统的市场。1999年8月,他受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担任中国国家经贸委设立的“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高级技术顾问。他组织实施的杭州灯塔养殖总场污水排放治理沼气示范工程取得巨大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沼气工程商业化建设。他还协助国内专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使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华廉仕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他说自己从小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就阅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亚洲,尤其是来中国工作生活。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来到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工作。这是美国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在这里工作的有40多位华人学者。通过与这些华人同事的接触,使他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国的事情。1986年首次访华更加深了他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1994年,他选择参与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来华工作。1999年以前,他每年有两三个月在中国工作。1999年8月以后,就一直住在中国。今年51岁的华廉仕,十分认真地对记者说,回顾他的人生历程,他觉得自己作了两个好的选择:一是选择了可再生能源这个专业,这是一个直接关系人类发展未来的事业,值得毕生为之倾注精力;二是选择了参与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从而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认为可再生资源这一专业在中国大有发展前途,比如风能发电,在中国的北部、西北部和沿海地区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太阳能利用、沼气工程商业化等能让中国众多的农牧民直接受益,其意义之重要可想而知。
  至今仍孑然一身的华廉仕出身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对农村地区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这近8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半数以上省份,对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地区有一份特别的情感。“我的父辈就种过粮食,与中国农牧民们一起交谈,交流不同的作物种植方法,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中国的农村地区之所以让他倾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在无电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帮助当地的农牧民办厂致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学校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让电来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受教育水平,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华廉仕对记者说,他在中国生活得很愉快,交了许多朋友。“每回从美国坐飞机来中国,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劳顿之后,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坐上出租汽车,飞驰在宽阔平坦、树木葱茏的机场路上,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不禁自语:‘啊,回家的感觉真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