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写在三北防护林建设23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4
第2版(综合)
专栏:

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
——写在三北防护林建设23年之际
本报记者丁伟
  编者按: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任务,第二阶段开始启动。在“再造秀美山川”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愿望和实际行动的今天,回顾23年的建设历程,更深切地感受到三北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为了纪念这一人类与风沙抗争的伟大壮举,本报特别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在中国的北方,分布着连片的沙漠和沙地,构成绵延万里的风沙线。每逢干旱少雨季节,肆虐的风沙遮天蔽日,横扫北方大部分地区。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条正在崛起的绿色长城。23年前,最初的建设者在这里播撒下第一片绿荫;23年后的今天,绿色长城挺直日渐丰满的腰身,昭示着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决心和信心。
  一项造福人民的生态工程
  初秋时节,苍茫的鄂尔多斯高原赤地千里。乘车从宁夏首府银川赶往内蒙古伊克昭盟,沿途除零星的杂草和矮小的灌木外,映入眼帘的尽是裸露的黄土和绵延起伏的沙丘。风卷起尘埃和细沙,漫无边际地飞舞,似在炫示大自然的冷酷与威严。
  眼前的情景让人想起800多年前,当蒙古族的远征大军路过鄂尔多斯时,成吉思汗被这里水草肥美的景色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丢下马鞭,吟诗赞美,并嘱咐身边的随从,待他死后就葬在这里。如今,“一代天骄”的陵墓安卧在苍松翠柏中,而在它的北面,库布其沙漠正舞动着桀骜不驯的沙舌。
  发生在鄂尔多斯的生态变迁是整个北方地区的一个缩影。据文献记载,我国北方地区除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外,大部分地方曾是桑麻翳野、水草肥美的富庶之地。浩浩荡荡的黄河和茂密的植被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然而由于千百年的人为破坏、战乱和气候变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不见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全国的生态安全。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苏醒过来的神州大地升腾着种种希望。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由此开启了中国向沙漠化全面宣战的新篇章。根据规划,工程建设期从1978年至2050年,历时73年;实施范围涉及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幅员面积40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了此前进行的美国“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被国际舆论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3年过去了,虽然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但一个乔灌草搭配、带网片结合的立体防护林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生态效益。23年来,工程累计完成造林存活面积2203.72万公顷,占目前世界人工林保存面积的1/7;营造防风固沙林47.6万公顷,净增治沙面积400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55.3万公顷,净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81万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近213万公顷,2130万公顷农田免遭风沙之害;营造经济林369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255万吨……
  经过集中治理,一些重点地区已经实现了人进沙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原是个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方。受风沙侵袭,城区曾3次南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榆林市东城墙还有好长一段被黄沙掩埋。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如今榆林的林草覆盖率已经由1978年的2%提高到25%,粮食亩产从不足150公斤跃升到500公斤,昔日“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苦甲之地变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漫步榆林大地,处处可见纵横笔直的防风固沙林带。
  一面永不褪色的绿色旗帜
  地形图上看三北,从一望无垠的平原到崎岖嶙峋的山地,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茫茫大漠,从人口稠密的农牧区到荒无人烟的高寒戈壁,各种地表形态交错分布,构成一片以黄褐色为基调的粗犷线条。气象资料表明,这一地区的年均降雨量只有400多毫米。在这里进行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其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任务之艰巨举世无双。
  23年来,在国家投入相对较少的前提下,三北地区的干部群众从早日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朴素愿望出发,在哺育万顷林海的同时,也将“不畏艰难、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三北精神镌刻在这片苍凉而又滚烫的热土上。从治沙女状元牛玉琴到大漠赤子石光银,从瀚海创业的申纪兰到“沙里淘金”的白春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构成了一部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六道岭,当地称十二连山,属燕山余脉。这里土层薄,有机质含量少,地形因水力作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区。从1989年开始,内蒙古敖汉旗王家营子乡六道岭村的村民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为求900乡亲之生计,全村精壮劳力治山不止,新媳不省亲,嫁女返回门,童叟羸弱者亦不甘人后,皆手足重茧。10多年苦战,共掘土石70多万立方米,造林1.63万亩。愚公精诚,山河易容,昔日童山濯濯、沟壑纵横的六道岭如今变成了枝繁叶茂、瓜果飘香的生态经济沟。在敖汉旗林业局同志的陪同下,记者登上六道岭的最高峰,只见山头端立一石碑,上书:“不等不靠,山硬石硬也敢碰;干就干好,不让子孙后代骂祖宗。”
  沉寂的沙漠也是有灵性的,它能接受哪一种生命,如何才能让它变得驯服,不仅仅需要吃苦、流汗的精神,也需要人们进行科学的探索。因此,人与沙漠的战斗既是毅力的比拼,也是智慧的较量。
  作为新中国第一项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没有成型的参照模式。工程实施中,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明了植物固定流沙、流动沙地飞播造林、铁路及公路防沙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实用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技术路线。为固定包兰铁路两旁的流动沙丘,林业专家和林场工人经过近千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摸索出了1平方米麦草方格沙障固沙的最佳方案。如今,在许多沙区,都能见到一片片整齐的方格草障,像是治沙者精心缝制的格子衣裳,庇护着沙漠。
  构筑新世纪的绿色长城
  “满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繁华。”近两年来,北京的春天似乎和沙尘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卫星遥感监测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正呈加速扩展的趋势,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已远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2460平方公里。
  逐年加剧的荒漠化和沙尘暴是大自然亮起的红灯,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经过23年建设,三北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治理的面积毕竟有限,恢复良性生态循环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异特别是人为破坏,致使绿化的速度赶不上土地沙化的速度,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总体上看,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呈现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的同志介绍,由于过度放牧和连年干旱,内蒙古80%的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的迹象。今年春天,强沙尘暴天气先后20多次袭击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日甚一日的荒漠化和沙尘暴更是三北大地发出的绿色呼唤,是新一轮治沙战役的进军号角。国家林业局三北工程建设局局长郭涛告诉记者,三北的沙漠不治,北京的风沙不止。为彻底改变三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三北工程将责无旁贷、义无返顾地承担起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据他介绍,在借鉴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三北四期暨第二阶段将以防沙治沙为重点,按照“全面保护、重点治理”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调整思路和布局。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距离三北工程全面竣工还有50年。根据规划,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万里长城将巍然屹立于中国的北方;到那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它在改善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到那时,整个三北地区将以山川秀美、物阜民丰的崭新面貌镶嵌在共和国的版图上。
  让我们以百倍的决心和勇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筑新世纪的绿色长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