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阅读
  • 0回复

铸造民族精神重塑爱国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评介

铸造民族精神重塑爱国英雄
张煊
  “五个一”获奖影片《英雄郑成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题材创作。
  《英雄郑成功》的重头戏是收复台湾。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战、恶战。但郑成功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他所拥戴的南明王当时偏安一隅,气息奄奄。中原大地,纷纷易帜,福建也存在易帜的潜在危险。郑成功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他的思想意识深处,忠君复明,反清抗荷是一致的。他的这种观念使他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因此,郑成功与之对垒的满清势力和荷兰守军,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也无论与哪一方较量,郑成功都处于劣势。他有良知,有爱国热忱,但他并不拥有武器装备、人员、财力等方面的优势,这也决定了这部影片的悲壮色彩。
  片中有好几场两军对垒、交战厮杀的戏,处理和表现方式也各有特色。影片一开始,郑成功从南京回闽,辅佐父亲,途经苍南关时遇清廷守军,郑成功与随行人员奋力拼杀,锐不可挡。这也是一场打仗的戏,这场戏在整部影片中并不占多大分量,但它为郑成功的出场,为郑成功征战一生的戎马生涯做了有力的铺垫。
  在影片《英雄郑成功》中,导演吴子牛在一些战争场面的细部表现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而在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的内在张力方面,仍保留了他以往的一些特色。影片后半部有一场郑成功率部攻打城堡的戏,这一场戏是正义与非正义、反侵略者与侵略者两股力量的生死对决,是矛盾冲突的极致。这场戏是影片的高潮戏,作为战争片,它自然免不了血火交融、生死搏杀的惨烈场面,但这不是导演着力表现的重点。在这一场戏中,战争场面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表现人物则是导演运镜的侧重点。以郑成功为首的义军在抢占滩头后,开始向荷兰守军盘踞的城堡发起总攻,荷兰人眼见支持不住,便使出毒招:他们把郑成功密派到台湾与内应何斌接头的薛娘押至城头,企图以此逼郑成功退兵。在战事酷烈的胶着时刻,突然出现了这一幕,委实令郑成功进退两难。在他的眼皮底下,攻城将士前仆后继的血肉之躯历历在目,而薛娘是他的红颜知己,她是受郑成功的委托去完成这个明知生还希望很小的艰难而光荣的使命,郑成功能眼看着薛娘落入敌手遭其蹂躏而熟视无睹?生与死有时就系之于瞬间一念,而这一念既有可能使人性升华,亦有可能使人性泯灭。关键时刻,何斌挺身而出,表示愿作为人质替换薛娘,但敌方没有接受,在何斌向城堡靠近时枪杀了他。在这一场戏中,剧情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在那节骨眼上,进与退关系到战与败,还牵出情与义。就在观众的注意力为郑成功的回应所吸引时,城头上的薛娘忽然做出惊人之举:她突然挣脱看押她的荷军,从城头上凛然跳下,她拼得一死为郑成功的最后一役廓清障碍。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我们既从画面上感受到了人性的升华。把善与恶推向极致,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透视人的性灵,这是吴子牛所执导的战争片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而在《英》片中又有所发展——它糅进了情感纠葛的因素,使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故事内涵更丰富精彩,也更有吸引力。
  作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文艺作品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对郑成功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至于他的文化底蕴、思想风貌,我们则所知甚少。在《英》片中,创作者不但向我们展示了郑成功的文化底蕴——他是南京国子监贡生,是明末著名学者钱谦益的高足,是孔夫子的忠实信徒,更向我们揭示了郑成功从一个孔夫子的信徒,进而成为收复台湾的战将的思想历程。
  银幕上的郑成功不但是一个骁勇的战将,亦是一个浸透了儒文化思想的儒生。儒文化思想是郑成功人生信念的积淀,是他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他与李卫由好友到反目成仇即是有力的佐证。影片中与郑成功关系密切的三个主要人物(郑父郑芝龙、李卫、薛娘),他们都与郑成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纠葛:父子情、朋友情、儿女情,我们可以通过创作者对郑成功与父亲、李卫、薛娘之间情感纠葛的展示,充分认识郑成功的思想风貌、文化底蕴。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福建总兵,手里拥兵20万,他是海盗出身,又常与日本、吕宋的商人有生意往来,他有草寇习气,亦兼有生意人的精明,识时务是他的生活信条。他的草野出身,使得他迫切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名份,而南京国子监则是当时儒生的最高学府,郑成功从小习武,加之后天的文化素养,他可谓文武兼备。从个人素质方面说,郑成功是他父亲的骄傲。但郑成功只是在某些方面顺遂了他父亲,而在人生理想、生活信念方面,他则与父亲格格不入。与父亲投机钻营、善于夤缘时会的市侩心理相比,郑成功更带有中国传统的文臣武将不事二主的节操,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在君王没落时,往往表现为不识时务。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不少这样的“不识时务者”,如屈原、嵇康、文天祥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不识时务的俊杰”。这种“不识时务”是儒家道德伦理精神的组成部分,当它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相融汇时,则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英》片中的郑成功正是一个这样的“不识时务”的俊杰,影片中郑成功与父亲的情感纠葛可以用爱恨交加、忠孝难全来概括。郑成功赴仙霞关之前,当他父亲探知他的使命时,尽管李卫的降清与郑芝龙有关,但虑及儿子的性命,郑芝龙深知李卫绝招“穿心剑”的厉害,怕儿子吃亏,脱下护胸皮垫,让薛娘连夜送给郑成功;郑成功在与李卫交锋过程中,李卫透露郑成功父亲有降清意向,郑成功不能容忍,乃一剑杀了李卫。但最终他还是被这个残酷的事实镇住了:父亲有意接受清廷加封的闽粤总督,郑成功震惊之余,痛忿交加,当苦劝无效时,他几次欲拔剑,终又忍住,最终无奈地脱下皮垫掷在父亲身旁,一泄心头之恨。此时此际,伦理之情与郑成功的生活信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这里,创作者在审美把握上很注意分寸:在表现郑成功的思想局限的同时,着力凸现他的人性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