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人文精神亘越千古——评大型歌剧《司马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人文精神亘越千古
——评大型歌剧《司马迁》
孙豹隐樊兆青
  在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万古流传。
  在灿烂群星的民族脊梁榜上,有一位“高山仰止”的巨人司马迁让世人颂扬。
  司马迁与《史记》,皇皇巨著,巍巍人生,相融相铸,熠熠生辉,吟颂出多少响遏行云的篇章,流淌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创作的大型歌剧《司马迁》,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独特的视野,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奏响了对这一历史绝唱的现代述说。
  为历史剧作在当今舞台充盈有益的生动再现、为中国歌剧成功实现新的审美展示、为西部传统民族文化激情磅礴的挥洒飞泻,开辟了广阔深邃的艺术大道。大幕拉开,奔腾的黄河自天际涌来,高亢激越的歌声,传递着黄河人粗犷、坚毅、豪迈的博大情怀和精神气质。伴随着西洋歌剧交响音乐辐射全局的强大表现力,一位不虚美、不隐恶、爱国、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圣矗立在观众面前。音乐攫人,情节突进,全剧从司马迁立志继承父志为国修史切入,通过被汉武帝恩宠知遇,到其坦言大宛之战得罪李氏兄妹,继而因据实撰史冲撞了汉武帝,以至冒死为李陵申辩宫刑加身,大起大落的命运,把主人公壮丽悲怆的人生演绎得鲜活而丰满,深刻而动人,真切而可信。编导作曲以伦勃朗式的浓烈色彩,塑造出司马迁鲜明形象的同时,又描绘出了一条贯穿人物始终的人文精神,即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重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的功名、信仰、追求、生死,紧紧地与社稷、民生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事国、事君,纲常伦理的行为准则之中,而轻个人利益的奢取、个人欲望的满足,个人志趣的张扬。这种亘越千古的人文精神,也就是司马迁的精神,对我们当今甚或未来的人而言,在修身道义和精神寄托上仍不失为榜样。
  《司马迁》在内容承载上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司马迁与汉武帝的互动交锋。在另一部歌剧名作《张骞》里,张骞同汉武帝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共同致力以通西域的大业。而《司马迁》则不然,司马迁毕竟是因汉武帝下令才遭了宫刑。显然,要写好这种人物关系会比《张骞》艰难,然而,一旦写好了,人物之间则会更有“戏”,整个作品的思想含量和舞台表现也会更加恢宏感人。在这个关键戏核上,编剧张平没有困顿在所谓历史真实的围城中,而是着意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上,对这一历史予以新的解读。他深深懂得,歌剧主题的确立与完成,是历史与人生、古事与今情融溶的结果。要以当代眼光透视那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就有必要重新演绎双方人物之间的恩怨冲突,细致开掘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任何人类精神资源都具备无限的可重复开发性。以往种种传说都可以有新的表述。汉武帝、司马迁虽然代表着不同的地位、权力,有着自己的不同的性格、素养,可他们共谋大汉强盛、同为伟大人物却无疑是相同的。在这些基本的相近的感应点上完全能够共振出一种昂扬心曲,使观众在充满情韵激昂的观赏中,敞开怀抱,让人物心灵融入这永恒的主旋律中。于是,剧本在锐意艺术创新中编织情节,在情节合理推进中努力去划开人物因愤怨而闭锁的心灵,揭橥人物隐秘的内心冲突,进而用心灵的歌传达出历史的心声。这样不仅使剧作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而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对历史人物的矛盾与统一。
  从《张骞》到《司马迁》,陕西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歌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成功的道路,给当今的中国歌剧如何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