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为边疆人民架设“信息金桥”——新疆军区官兵支援国家通信光缆工程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边疆人民架设“信息金桥”
——新疆军区官兵支援国家通信光缆工程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新华社通讯员宋福宝王新伟
  金秋9月,在天山南北通信光缆施工工地上,新疆军区数万名官兵日夜奋战,用生命和热血挑战自然,以为边疆各族人民架设“信息金桥”的实际行动,模范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南北疆光缆通信工程全长4000多公里,是加快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项目。新疆军区主动请缨,承担全线缆沟的挖掘、回填任务。
  吐鲁番,低于海平面155米,炎热时节气温平均在48摄氏度以上,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人称“火洲”。在这里担负光缆施工的某高炮旅五营官兵却说:“在困难面前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第一天挖沟会战时,官兵们热情很高,你要10米,我要20米,可万万没有想到,晚上一统计,全营人均才6米。于是他们成立了干部攻坚组,实行分排包干制,将任务明确到人。二营施工的7公里盐碱结石地,十字镐刨下去只见一个小白点。为了“啃”掉这块硬骨头,战士们每天在工地上奋战13个小时,官兵们一镐一镐地挖,一锤一锤地砸,保证缆沟快速地向前延伸。
  某工兵连挖沟作业至黑山头地段,坚硬的岩石挡住了去路。官兵们运用爆破等手段,连续“啃”了十几天,才将石山征服。好不容易放上缆,回填时又遇到了麻烦,没有细土。为了确保质量,官兵们就用蛇皮袋从十几里外的山下背土。百里风区是施工地段中气候最恶劣的地区,大风刮得沙子直往人的脖子里灌,眼睛睁不开。战士们就用布单裹在头上,只露出眼睛,再戴上风镜干活,人人都成了蒙面人。施工地段岩石十分坚硬,12磅的铁锤常常砸断钢钎,十字镐一天下来磨短一大截,许多干部战士胳膊肿了,虎口裂了,脸、脖子和肩背被太阳晒脱了皮。然而,大家硬是一锤、一钎、一镐地向前开挖。
  施工期间,当军区领导来到工地看望部队时,没有一个人能把手臂抬到敬军礼的位置上,没有一个人能捏住首长递过来的香烟。将军心疼地抚摸着一名战士血肉模糊的手。战士说:“首长,我们全连都是这样。我们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将军含着眼泪将一支一支烟点着,塞到会抽烟的战士们的嘴里。
  在享有“铁骑劲旅”之称的驻疆某师援建的北疆光缆工程工地上,人们看到党员干部人人都是“泥腿子”,个个都是“黑脸汉”。
  常卫国,某部警侦连司务长。这位有着11年军龄的三级士官,曾先后4次参加光缆施工,并创造过日挖缆沟160米的全师最高纪录。为了使连队多一个施工人员,常卫国把炊事班的人员减到了最低限度,自己成了炊事班的主要骨干。没几天,他的手指头裂开了血口,遇到水和盐就钻心地疼。宿营地距施工地2公里远,肩挑、车推送水送饭是最累的差事,常卫国独自承包了这项任务,一天光送饭来回就是20公里。
  某部八连排长杨建国,每天任务下达后,他先把最难“啃”的地段留给自己,战士干多少,他干多少,常常是一身汗一身土。一位地方技术员得知光着膀子抡大锤的军人是排长时,一个劲地称赞:“党员干部就是不一样!”
  担任突击队长的某部八连干部胡华,面对困难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勇气。一天,连队施工要经过一个沼泽地,里面满是枯枝和淤泥,气味格外难闻,令人望而却步。为了赶在天黑前完成施工任务,胡华脱下长裤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沼泽地,一干就是9个多小时。
  官兵们的辛劳,换来了施工的高速度、高质量。邮电部门一名专家兴奋地说:“全线施工进度之快,施工质量之好,大大超过了事前预料。驻疆部队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用机械化在同等条件下难以达到的高速度,创造了我国通信建设史上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