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王仁杰和他的《三畏斋剧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06
第4版(大地·读书)
专栏:

王仁杰和他的《三畏斋剧稿》
范晓宁
  王仁杰,福建泉州人,应属“文革”后成熟起来的剧作家,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正是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传统道德虽然一再遭受冲击,但仍然是一大部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从体制上被一再砸烂,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仍然有着惯性的延续。因此,在他们这一代中国人身上,仍然留有传统道德、传统文化教育的烙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诸多问题的反思,至今仍是王仁杰关注、探究、思考的焦点。不久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王仁杰戏剧作品集《三畏斋剧稿》,选收了他的五个梨园戏剧本:《节妇吟》、《董生与李氏》、《枫林晚》、《陈仲子》、《皂隶与女贼》和一个昆曲剧本《琵琶行》,颇具代表性。
  女性人物形象在王仁杰剧作中最为鲜活生动。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有优美的女性特质,把女性充分理想化,无论是寡妇还是女贼,或是从良妓女,身上都有传统女性的贤淑,又都恰如其分地具有现代女性的果敢。他把男性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牢牢地抓在手里,同时也牢牢地抓住了自己,他削剥他们毫不留情,或许也是在鞭挞自身。从沈蓉、陈仲子、董生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压抑,也看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辩解,更看到了一种坚持精神信念的执拗及恪守理性原则的顽固,他需要在这种不断的批判、辩解、坚持、惊慌和逃窜的过程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人性的压抑,是王仁杰笔下人物身上的又一显著特征。这压抑可以是外界强加的,也可以是根植于思想深入骨髓的。他甚至使压抑成为一种美,一种高贵。读王仁杰笔下的压抑,我们能读到痛苦,也能读到心甘情愿的承受。
  王仁杰的剧本大都是为梨园戏创作的,虽然题材多样,但风格和模式却很接近。这与他对梨园戏的研究、认识和钟爱是分不开的。梨园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戏曲剧种,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古南戏,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样式。有了独特也就有了排他性。任何的创新和改造都需要先破而后立。“破坏”梨园戏是王仁杰不能容忍的,对任何形式上的吸收他均抱审慎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限定了他的创作,却使梨园戏成为现存古老剧种中保留传统和原有风貌最多的一个剧种。泉州有梨园戏,王仁杰生活在泉州。是王仁杰找到了梨园戏,还是梨园戏等来了王仁杰?也许只能解释为命运的安排。梨园戏的精神和王仁杰的气质的确存在着大面积的契合。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对民族心理的琢磨,对文人风骨的坚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形象。然而,时代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剧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永远是千丝万缕撕捋不断的。王仁杰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吸取,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