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从宝成铁路反浪费运动中看到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0
第2版()
专栏:

从宝成铁路反浪费运动中看到的问题
也辛
宝成铁路第六工程局职工从四月份就展开了反浪费运动。从初步检查揭露的情况看,人力、材料、机械的浪费都很严重。据估算,今年第一季度完全多余的劳动力有一千多人。仅一个工程段积压的材料价值就在六十万元以上。深沙河桥打基础中由于加大水泥比例,多用水泥七百多袋。机械利用率去年只达百分之二十四,今年第一季度也只达百分之三十;而所谓被利用的机械,也有不少是放在工地,数月不用;有的机械被拆作零件使用。
检查的情况还可看出:许多工程和设备,由于不必要地提高标准,盲目追求美观和停工返工等也造成了严重浪费。许多石头建筑,本来用粗糙的石料即可,但也打得六面平光;有些隧道可用较粗糙的石头衬砌,却一概使用混凝土;临时工棚修得像永久房屋一样坚固耐用。工程局的医院一次就买了八十张万能病床。这种病床是单为患有某几种特别病症或施行某些手术的病人准备的,据说一个大医院也只要几张就可以了。
严重的还不仅是这些浪费现象,而是有些人造成了浪费还不自觉。他们还没有发现浪费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没有认识到本身的错误。他们把所有浪费当作是铁路修建中不可避免的,或者说是由于经验不足。但揭发的事实告诉他们,他们这种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大部分浪费的产生,是由于有些人思想观点的错误。
例如有些工作人员特别是一部分技术人员,有盲目追求高标准的思想:工程需要的沙子,秦岭工地附近到处皆是,但却一定要用二十多公里以外的渭河沙子。砌桥用的石头,一定要六面平光,理由是“好看”。但这些在高山深沟中的桥梁,除了通行火车外是很少见人的;何况石头只有一面或两面向外,其他面都砌在里边,又向哪里去“好看”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的是缺乏经验,有的是想让别人从这些建筑上看到他的“创作天才”,有的则以保证“质量”、“安全”为借口,不进行精确计算,看质量到底需要保持到什么程度,而是认为多了总比少了好,厚了总比薄了结实,反正将来不出岔子就行。他们比果戈理小说中“盒子里的人”还想得安全周到,简直是躲进保险柜里去了。一位设计临时房屋的工程师在谈到他为什么要过分提高临时房屋的质量时说:修得不结实,万一房子塌了压坏人,谁负责任。他考虑的首先是个人责任问题,并且担心到“万一”哩!问题不是很明显吗?
还有些工作人员,特别是少数工作历史较长的,在对待工程任务上有严重的片面观点。他们所认为的任务就是隧道打通,桥梁架起,工程完工。至于花多少钱,他是不考虑的。为了完成“任务”,他可以不顾一切,多加人,多用料,损坏机械,不管损失多大。他们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是:一切服从“完成任务”,钱不成问题,多花几个算不得什么。
还有许多返工、事故都是由于技术错误造成的,这些错误多半都是由于不负责任。有一位工程师,当工人问他正在打的石料合不合规格时,他不加考虑地说:“差不多”,结果规格不对,只好返工。就是这位“差不多”工程师,在指导挖一座桥的基础时,五个桥墩当中,就有四个发生错误。
当然,从揭露的事实中也可以看到:经营管理混乱也是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工地无人负责;材料的领取、使用、保管缺少严格的制度;财务监督松弛,等等。
第六工程局开展反浪费运动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经过动员报告,检查讨论,提高了工人群众的反对浪费的觉悟和热情,许多工人已经积极起来同各种浪费现象和造成浪费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斗争。但是有些干部却还迟迟未觉醒过来,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国家在建设时期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他们还没有懂得积累资金对国家建设的严重意义。
因此,要在广大职工中树立起节约观点,使他们在考虑任何一项工作时都注意经济的原则,就需要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的持续的斗争。这是当前国家建设向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是经济建设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摘自“陕西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